《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5

发布日期:2018-05-23 12:27:09 编辑整理:宁夏自考网 【字体: 】   【自考招生老师微信】
立即购买

《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199元/科!

 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

  这一章的核心是

  第一节中国远古宗教

  1 、宗教的本义是指人与神的一种关系。

  2 、宗教的最主要特征之一,是人对某种超自然力量的盲目信仰和崇拜,这使得它与象征人类文明之理性、理智等在相当程度上是对立的。

  3 、宗教产生的认识根源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即意识,是指对自身的本质及自身与自然界相互关系的意识。

  4 、宗教的产生本身就是人类文化活动的结果,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环节。

  5 、中国远古宗教形式以自然崇拜、动物神崇拜、鬼魂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形式,其中尤以自然崇拜和鬼魂崇拜最为盛行。

  6 、自然崇拜就是把诸如日月星辰、风云雨雪及至名山大川等自然现象神化,进而把它作为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加以崇拜,祈求它的保护与赐福。其中尤以日神为重。

  第二节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

  1 、秦汉以后出现的道教,是一种较成熟、系统的人为宗教。

  2 、道教的主要思想渊源有三:一是中国古代的鬼魂崇拜;二是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三是秦汉时期的黄老道。

  3 、道教成为一个有组织的独立的宗教,是在东汉时期。五斗米道主要是教人悔过奉道,以符水咒语治病,创始人是张陵,即张天师;东汉时期另一派为太平道,创始人是张角,与黄巾军有联系。

  4 、道教在魏晋时期有较大的发展,东晋葛洪从神仙方术的角度创立了道教的凡鼎系,代表作是《抱朴子》。

  5 、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由道家经典《老子》而来,主张道是宇宙万物之本原,同时又是灵而有性的神异之物。

  6 、道教信奉的最高神是三清尊神,最终目标是得道成仙。

  7 、中国古代科学中不少学科与道教关系密切,包括化学、医学、药学、气功。

  8 、道教对中国古代民俗的影响成为广泛,深刻,有些影响甚至延续至今。

  第三节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

  1 、中国的佛教是外来宗教,来自于印度,创始人是悉达多。乔达摩。

  2 、佛教四谛:苦集灭道,是佛教的四个最基本的道理或真理,也称“四圣谛”。

  3 、佛教的修行方法是戒、定、慧。

  4 、佛教原先比较注重个人的解脱,后者逐渐发展为强调“慈悲普度”。

  5 、12世纪左右,佛教在印度溃灭,世界佛教中心移到中国。此前,佛教在两汉之际就已传入中国,可以是汉明帝永平十年左右。

  6 、魏晋时期,佛教分为三派,即心无派、即色派、本无派。

  7 、梁武帝、慧远和竺道生是南北朝弘扬佛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其学说是建立在中国传统的灵魂不死的思想基础上。

  8 、隋唐二代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就表现形式而言,这时的佛教是一种宗派佛教。

  9 、中国化佛教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对古代中国文化的诸多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第四节三教交融与儒学的宗教功能

  1 、中国历史上的三教是指儒、释、道三教。

  2 、传统儒学具有宗教色彩:因为从思想渊源上说,儒学是夏商周三代思想的继承,而在三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天神观念;整个儒家学说都是在天之下谈道德,做文章。董仲舒主张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把天神化,也就是把儒家学说宗教化。此外,其宗教色彩还表现在修养理论上和修行方法上。

  3 、宋明理学具有一定的宗教功能。该学说治三教于一炉,是一种新儒学,其表现:一是表现在作为其理论纲骨之“心性”学说。二是表现在其修行方法从修心养性转向禅宗式的注重证悟的明心见性。后人称理学是儒表佛里,也证明了这一点。

  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

  这一章的考点是不太多,把备考重点掌握就行了,但要注意可能出一两个生冷的大题目。

  第一节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

  1 、中国哲学在中国文化系统中起着主导作用。西方文化中,宗教处于核心地位;但在中国,宗教的功能基本上是由哲学承担的。

  2 、中国古代哲学萌芽于商周之际,西周初年的《尚书。洪范》提出了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认为它们构成了世界。

  3 、《周易》是占

[1]           ...

本文标签:宁夏自考 文学类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5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nxzk.nx.cn

本文地址:http://www.nxzk.nx.cn/wxl124/5973.html



关注宁夏自考网微信公众号

《宁夏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

宁夏自考便捷服务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5

日期:2018-05-23 12:27:09  整理:宁夏自考网  浏览(

 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

  这一章的核心是

  第一节中国远古宗教

  1 、宗教的本义是指人与神的一种关系。

  2 、宗教的最主要特征之一,是人对某种超自然力量的盲目信仰和崇拜,这使得它与象征人类文明之理性、理智等在相当程度上是对立的。

  3 、宗教产生的认识根源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即意识,是指对自身的本质及自身与自然界相互关系的意识。

  4 、宗教的产生本身就是人类文化活动的结果,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环节。

  5 、中国远古宗教形式以自然崇拜、动物神崇拜、鬼魂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形式,其中尤以自然崇拜和鬼魂崇拜最为盛行。

  6 、自然崇拜就是把诸如日月星辰、风云雨雪及至名山大川等自然现象神化,进而把它作为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加以崇拜,祈求它的保护与赐福。其中尤以日神为重。

  第二节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

  1 、秦汉以后出现的道教,是一种较成熟、系统的人为宗教。

  2 、道教的主要思想渊源有三:一是中国古代的鬼魂崇拜;二是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三是秦汉时期的黄老道。

  3 、道教成为一个有组织的独立的宗教,是在东汉时期。五斗米道主要是教人悔过奉道,以符水咒语治病,创始人是张陵,即张天师;东汉时期另一派为太平道,创始人是张角,与黄巾军有联系。

  4 、道教在魏晋时期有较大的发展,东晋葛洪从神仙方术的角度创立了道教的凡鼎系,代表作是《抱朴子》。

  5 、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由道家经典《老子》而来,主张道是宇宙万物之本原,同时又是灵而有性的神异之物。

  6 、道教信奉的最高神是三清尊神,最终目标是得道成仙。

  7 、中国古代科学中不少学科与道教关系密切,包括化学、医学、药学、气功。

  8 、道教对中国古代民俗的影响成为广泛,深刻,有些影响甚至延续至今。

  第三节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

  1 、中国的佛教是外来宗教,来自于印度,创始人是悉达多。乔达摩。

  2 、佛教四谛:苦集灭道,是佛教的四个最基本的道理或真理,也称“四圣谛”。

  3 、佛教的修行方法是戒、定、慧。

  4 、佛教原先比较注重个人的解脱,后者逐渐发展为强调“慈悲普度”。

  5 、12世纪左右,佛教在印度溃灭,世界佛教中心移到中国。此前,佛教在两汉之际就已传入中国,可以是汉明帝永平十年左右。

  6 、魏晋时期,佛教分为三派,即心无派、即色派、本无派。

  7 、梁武帝、慧远和竺道生是南北朝弘扬佛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其学说是建立在中国传统的灵魂不死的思想基础上。

  8 、隋唐二代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就表现形式而言,这时的佛教是一种宗派佛教。

  9 、中国化佛教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对古代中国文化的诸多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第四节三教交融与儒学的宗教功能

  1 、中国历史上的三教是指儒、释、道三教。

  2 、传统儒学具有宗教色彩:因为从思想渊源上说,儒学是夏商周三代思想的继承,而在三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天神观念;整个儒家学说都是在天之下谈道德,做文章。董仲舒主张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把天神化,也就是把儒家学说宗教化。此外,其宗教色彩还表现在修养理论上和修行方法上。

  3 、宋明理学具有一定的宗教功能。该学说治三教于一炉,是一种新儒学,其表现:一是表现在作为其理论纲骨之“心性”学说。二是表现在其修行方法从修心养性转向禅宗式的注重证悟的明心见性。后人称理学是儒表佛里,也证明了这一点。

  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

  这一章的考点是不太多,把备考重点掌握就行了,但要注意可能出一两个生冷的大题目。

  第一节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

  1 、中国哲学在中国文化系统中起着主导作用。西方文化中,宗教处于核心地位;但在中国,宗教的功能基本上是由哲学承担的。

  2 、中国古代哲学萌芽于商周之际,西周初年的《尚书。洪范》提出了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认为它们构成了世界。

  3 、《周易》是占

[1]           ...

本文标签:宁夏自考 文学类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5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nxzk.nx.cn

本文地址:http://www.nxzk.nx.cn/wxl124/5973.html


关注宁夏自考网微信公众号

《宁夏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