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自考《课程设计与评价》章节习题汇总(下)

发布日期:2019-07-30 15:10:10 编辑整理:宁夏自考网 【字体: 】   【自考招生老师微信】
立即购买

《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199元/科!

第五章练习题答案要点

1.观察法的一般步骤是:准备工作,实施观察,观察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1)准备工作。观察前的准备主要包括三项工作:制定观察计划和提纲;准备观察所需辅助工具,如记录表格、仪器设备等;确定观察途径。

(2)实施观察。观察者通过适当的观察渠道进入观察地点,熟悉观察环境,并接触观察对象。观察者一旦进入观察领域,就应当确定自己以何种方式观察对象的活动。在观察初期,观察者应该以较大的精力去与观察对象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为进行深入的观察奠定基础。

(3)观察资料的整理分析。在结束观察后,要对观察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2.(1)访谈法的优点:①简便易行,便于双向交流,主客双方有交互作用;②第二、实施程序比较灵活,也便于控制,既可随时澄清问题,纠正被访谈者对问题理解的偏差,又可以随时变换问题方式,捕捉新的或深层次的信息。③可以有效地防止问题遗漏不答的现象;④适用面广,能有效地搜集关于态度、价值观、意见等信息;⑤能在交谈的的同时进行观察;⑥能建立主客双方的融洽关系,反映真实想法;⑦团体座谈时,可以相互启发,促进问题的深入。

访谈法的不足在于:①时间和花费精力较大,访谈样本小,需要较多的训练有素的访谈人员,成本较高;②访谈者的特性,如价值观、信念、表情态度、交谈方式等都会影响访谈者的反应;③访谈者需要接受较为严格的和系统的培训,被访谈者的言不符实,或者对某些问题的偏爱会应影响所获信息的真实性。此外,对访谈结果的处理和分析也比较复杂。

3.评价报告的主要内容有:

1. 封面。封面提供如下信息:(1)评价方案的名称;(2)评价目的;(3)评价的组织者的姓名;(4)评价报告接受单位、部门或个人的名称;(5)评价方案实施和完成的日期;(6)呈送报告的日期;(7)建议做出决策或制定改进工作计划的期限。

2.正文。正文部分主要包括:(1)评价方案实施过程的描述。首先,叙述评价过程,即搜集评价信息和处理评价信息的过程。其次,分析在实施评价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如搜集评价信息时出现什么问题,处理评价信息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2)结果分析。介绍各种搜集到的信息,包括原始数据和记录的事件、证据等以及处理这些信息所得到的结果,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3)结论与建议。对处理评价信息所得到的结果进行推断,得出结论,评价的结论要以事实为依据,具有客观性、权威性和导向性。最后提出相关建议,恰当指出存在问题或今后努力方向。

4.档案袋评价又称“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主要是指收集、记录学生自己、教师或同伴做出评价的有关材料,学生的作品、反思,还有其他相关的证据与材料等,以此来评价学生学习和进步状况。档案袋的内容包括:“采蜜卡”(收集整理的文献资料)、智慧卡(创新设计和想法建议)、专题研究论文、实践活动记录与收获、科技作品照片以及平时在校获得的奖励等资料。档案袋由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装入材料。这些记录着学生成长足迹的材料,既让学生通过对比看到了自己的进步,获得成功的感觉,又可以作为教师对学生评价的参考。

在实施档案袋评价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①认清档案袋的优缺点,处理档案袋评价与其他评价方式的互补;

②档案袋评定结果的及时反馈;

③正确认识档案袋评价的效用。档案袋评价是一种过程性的评价,它注重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和进步的情景。任何把档案袋评价作为一种结论性的评价,并把这个结论作为于区分优劣和筛选好坏的标准,那就是对档案袋评价的认识不够,对档案袋评价理念的违背。

5.课程评价的实施主要包括几下阶段:

(1)准备阶段。①确定测量和评价目的。即解决为什么进行测评的问题;②设计测量和评价指标体系。就是按照测评所依据的标准和要求,具体规定将哪些因素作为测评对象,同时确定各个被测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程度;③选择测量和评价方法。即根据测评目的和设定的指标体系的具体要求,选择搜集信息的方法和分析信息得出评价结果的适当方法。

(2)搜集测量和评价信息阶段。按照设计好的指标体系和测评方案,系统、全面地搜集所需要的信息资料。教育测量和评价中常用的搜集信息资料的方法有测验法、观察法、谈话法、问卷调查法、个案研究法等。

(3)分析、判断阶段。即运用教育统计学原理,尽可能地利用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对原始信息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处理、加工,在此基础上,形成综合判断,获得评价结果。

(4)测量和评价结果的综合利用阶段。一般来说,教育测量和评价结果可用于教育目标系统的优化、课程过程的改进、提供教育管理决策的依据和对测评过程及测评方法的改进等几个方面;还可以用作其他相关教育测量和评价活动所需资料的一个部分。



第六章练习题答案要点

1.(1)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2)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3)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4)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5)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6)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

2. ①学科类课程中的综合性学习是在特定的学科知识体系学习中展开的,所开展的活动内容都与其学科领域直接相关。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是面向学生的生活、面向实际、面向社会,它不具有特定的学科知识体系,尽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各类学科知识,但它并不受体系化知识框架的局限。

②学科类课程中的综合性实践学习的目的,必须以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为基础,同时发展学生在某一特定学科领域的能力,以及独特领域的综合素养。如语文课程中的综合性实践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发展。而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更直接地指向于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

③学科类课程中的综合性实践学习方式往往具有鲜明的学科特征。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方式则因活动主题而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它不受学科特征的局限。

3.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二者既有相对独立性,又存在紧密联系。具体说来,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存在以下三方面的联系:①学科领域的知识可能在综合实践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②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③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也可以和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

4. 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全过程中,要合理地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的指导任务贯穿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对学生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确定的指导、活动过程中的指导、总结交流阶段的指导。

5. (1)这位中学生清醒地意识到作为一名学生,重要的是要学会走向社会,不能死读书,读死书,要超越学习书本知识的局限,从生活和现实中提出问题,要加强对社会的了解和参与,密切自身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培养自己的综合实践能力。

(2)根据本校实际情况作答。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其目的在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终身学习的愿望、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在中学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利于克服片面的书本教育的弊端,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密切了学生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的了解和参与,帮助其建立新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打开了一个开放的时空。
 

第七章练习题答案要点

1. 校本课程亦称“学校本位课程”或“学校自编课程”,是某一类学校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校本课程的价值:

(1)克服国家课程的诸多弊端。如国家课程与地方教育需求之间的脱节;国家课程与学校办学条件之间的脱节;国家课程与学校教师之间的脱节;国家课程与学科发展之间的脱节。

(2)体现校本课程的优势。校本课程更具地方特色,更加符合独特的地方环境和教育需求;更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点;避免把教师视为课程的“被动消费者”;能提高教师对课程的兴趣和满意程度,从而增强教师参与学校其他工作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校本课程的编制、实施和评价过程中,学校现有的人力、财力、物力、信息和时间被充分利用,进一步促进了学校工作的自发性、灵活性和多样性;校本课程的开发减少了外界对校本课程的控制,扩大了教师的自治权,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为教师提供了发挥和显示自己才干的机会,包括变更工作的机会;校本课程鼓励和吸收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在提高课程质量的同时,也会不断提高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满意度。

2.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源于学生的生活领域,对象和范围可以来自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基本特点是开放性和具有可探究性。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确定,也可以由教师提供选题建议;可以来源于课本知识和课堂教学,也可以产生于家庭或社会生活实际;可以是对自然现象的研究,也可以是对社会问题的探讨。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范围大致涉及四个方面,即人与自然关系领域、人与社会关系领域、人与文化关系领域、人与自我关系领域。

3.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进入实际的社会情境,直接参与并亲历各种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领域,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各种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体验性的学习,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课程具有实践性、社会性、服务性和体验性等特征。

4. 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的基本流程包括环境分析、课程目标设置、课程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五个阶段。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开发者必须进行学校外部环境分析和学校内部环境分析。学校外部环境分析主要包括有关社会、知识与信息、教育改革等的分析;学校内部环境分析主要包括本校学生、师资、办学条件等的分析。在确定课程目标时,校本课程开发者必须认真、全面地考虑特定的学生群体在未来社会中的社会角色和发展方向,并明确回答下列问题:这一特定的学生群体究竟需要哪种课程?只有对这个问题作出圆满的回答后,才能开始确定课程目标。校本课程组织是指选择和确定校本课程的构成要素、课程内容及其呈现方式。校本课程实施是校本课程付诸实践和走进课堂的过程,它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重要阶段。校本课程实施包括:校本课程的原型评价和课程试验,校本课程的传播、采纳和推广,教学方法的选择,个别化教学,校本课程的时间安排等。

5. (1)小欣的父亲没有全面正确的理解何为“研究性学习课程”,错误地将其认为是跟高考无关的内容,以高考升学率来衡量和评价学校,没有深刻地意识到当前在中学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研究性学习对于学生成长的意义在于:研究性学习为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良好载体,特别是有利于学生由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学生的学习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仅仅立足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输。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内容、途径有利于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究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种从实践中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各学科中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的实践机会。研究性学习有助于挖掘学生的智慧和潜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兴趣、动机;有利于学生掌握和运用科学学习的方法,学会主动学习,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3)研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突出的是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过程性。它的出现改变了以往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的研究性学习,需要具备研究素质的教师。如果说,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产生了经验型教师,那么,要适应研究性学习,就需要研究型教师。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首先教师要明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在研究型学习中,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应成为学习者、组织者、协作者、参与者、研究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应当协助学生,并参与到他们的研究中去,做一名研究者、课题的指导者,帮助促进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此外,研究型教师除了要系统深入地掌握所任课程需要的基本知识,还要具备一些重要的素养。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有关理论,及时补充相关知识,尽快提高自身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研究性学习的真正参与者和指导者。

 

第八章练习题答案

1.教师专业发展亦称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位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也就是一个人从“普通人”变为“教育者”的专业发展过程。教师专业发展具有漫长性、生长性、阶段性和多面性。

2.在“专业发展”阶段,出现了如下三类取向:

(1)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智取向。持理智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取向的学者认为,教师如果要进行有效的教学,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自己拥有“内容(知识、技能、价值观等)”,二是有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获得这些“内容”。也就是说,教师一方面需要拥有“学科知识”,另一方面需要“教育知识”。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是获取这两类知识。

(2)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反思取向。一是对“实践”的关注,强调实践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二是持实践—反思取向的学者,都主张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促进教师的反思。持在持实践—反思取向的学者看来,在教师发展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主动的,是一种探究式的专业发展,并不是通过外在专家告诉他们如何去做,而是主要依赖教师个人或教师之间合作的“发现”。

(3)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取向。持这种取向的研究者,关注的问题并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内容,而是专业发展的方式或途径。研究者们认为,教师发展其专业知识和能力不完全依靠自己,而需要向他人(同事、校外专家等)学习,教师教学策略和风格的形成和改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学文化”或“教师文化”。持生态取向的学者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最理想的方式,是合作的发展方式即教师的发展不是学习某些学科知识或教育知识,也不仅是个别教师的“反思”,而是构建一种合作的教师文化。

3.作为一名专业教师,应该具备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一般文化知识四个大的方面。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如语文知识、数学知识等。它是教学活动展开的基础。对教师而言,其职业要求他们必须精通所教学科的知识,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全部内容有广泛而深入的了解。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科方面的知识。它是教师成功地进行教育教学所必备的知识。此外,一方面教师应具有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有广博的知识储备,从而能够满足每个学生多方面的探究兴趣和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帮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同时也能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所教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科知识,并提高自己在学生和家长中的威信。

4.一般来说,教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首先应具有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并具备课程资源规划与设计能力、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筛选与鉴别能力、整合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能力等。这些能力是构成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课程资源开发能力的基本要素。

5. (1)案例中的那位教师对于什么是教育和教学研究十分困惑。在动机上,该老师从事教学研究是以达到功利为主要目的,是为了发表文章,而不是作为职业者和研究者的角度,为了提升自身的素质,实现人生的价值,这种动机缺乏持久性;在方式上,该老师仅仅重视他人的经验,而不注重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没有自身的的实践,没有自己的创新,因而其教学研究是没有深度,难以形成自身特色的。教师应积极参与教育研究。

(2)①要提高认识,不断学习,努力提高教育教学理论素养。作为一名优秀教师,不仅要具备渊博的知识、还要有较高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以及本学科的最新理论、最新、最新成果。教师的学习内容是非常多的,除了必学“两学一论”(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和本学科报纸杂志(至少订阅3~5种)外,还有国内外一些著名的教育专家、学者撰写的专著及教育教学理论。 ②要熟知教育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③积极参与教育研究,投身于教学改革;④要要注重行动与研究的完美结合,要合二为一,研究与教育相结合弥补了教育研究中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缺陷,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撰写文章,要不断总结教学、教研、教改经验,写出一些有较价值的论文(含经验总结、实验报告),以指导学科教学。每篇论文应力求突破学科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⑤要以解决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为教学研究立足点。


本文标签:宁夏自考 农学类 2019年自考《课程设计与评价》章节习题汇总(下)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nxzk.nx.cn

本文地址:http://www.nxzk.nx.cn/nongxue/22576.html



关注宁夏自考网微信公众号

《宁夏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

宁夏自考便捷服务

2019年自考《课程设计与评价》章节习题汇总(下)

日期:2019-07-30 15:10:10  整理:宁夏自考网  浏览(

第五章练习题答案要点

1.观察法的一般步骤是:准备工作,实施观察,观察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1)准备工作。观察前的准备主要包括三项工作:制定观察计划和提纲;准备观察所需辅助工具,如记录表格、仪器设备等;确定观察途径。

(2)实施观察。观察者通过适当的观察渠道进入观察地点,熟悉观察环境,并接触观察对象。观察者一旦进入观察领域,就应当确定自己以何种方式观察对象的活动。在观察初期,观察者应该以较大的精力去与观察对象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为进行深入的观察奠定基础。

(3)观察资料的整理分析。在结束观察后,要对观察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2.(1)访谈法的优点:①简便易行,便于双向交流,主客双方有交互作用;②第二、实施程序比较灵活,也便于控制,既可随时澄清问题,纠正被访谈者对问题理解的偏差,又可以随时变换问题方式,捕捉新的或深层次的信息。③可以有效地防止问题遗漏不答的现象;④适用面广,能有效地搜集关于态度、价值观、意见等信息;⑤能在交谈的的同时进行观察;⑥能建立主客双方的融洽关系,反映真实想法;⑦团体座谈时,可以相互启发,促进问题的深入。

访谈法的不足在于:①时间和花费精力较大,访谈样本小,需要较多的训练有素的访谈人员,成本较高;②访谈者的特性,如价值观、信念、表情态度、交谈方式等都会影响访谈者的反应;③访谈者需要接受较为严格的和系统的培训,被访谈者的言不符实,或者对某些问题的偏爱会应影响所获信息的真实性。此外,对访谈结果的处理和分析也比较复杂。

3.评价报告的主要内容有:

1. 封面。封面提供如下信息:(1)评价方案的名称;(2)评价目的;(3)评价的组织者的姓名;(4)评价报告接受单位、部门或个人的名称;(5)评价方案实施和完成的日期;(6)呈送报告的日期;(7)建议做出决策或制定改进工作计划的期限。

2.正文。正文部分主要包括:(1)评价方案实施过程的描述。首先,叙述评价过程,即搜集评价信息和处理评价信息的过程。其次,分析在实施评价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如搜集评价信息时出现什么问题,处理评价信息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2)结果分析。介绍各种搜集到的信息,包括原始数据和记录的事件、证据等以及处理这些信息所得到的结果,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3)结论与建议。对处理评价信息所得到的结果进行推断,得出结论,评价的结论要以事实为依据,具有客观性、权威性和导向性。最后提出相关建议,恰当指出存在问题或今后努力方向。

4.档案袋评价又称“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主要是指收集、记录学生自己、教师或同伴做出评价的有关材料,学生的作品、反思,还有其他相关的证据与材料等,以此来评价学生学习和进步状况。档案袋的内容包括:“采蜜卡”(收集整理的文献资料)、智慧卡(创新设计和想法建议)、专题研究论文、实践活动记录与收获、科技作品照片以及平时在校获得的奖励等资料。档案袋由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装入材料。这些记录着学生成长足迹的材料,既让学生通过对比看到了自己的进步,获得成功的感觉,又可以作为教师对学生评价的参考。

在实施档案袋评价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①认清档案袋的优缺点,处理档案袋评价与其他评价方式的互补;

②档案袋评定结果的及时反馈;

③正确认识档案袋评价的效用。档案袋评价是一种过程性的评价,它注重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和进步的情景。任何把档案袋评价作为一种结论性的评价,并把这个结论作为于区分优劣和筛选好坏的标准,那就是对档案袋评价的认识不够,对档案袋评价理念的违背。

5.课程评价的实施主要包括几下阶段:

(1)准备阶段。①确定测量和评价目的。即解决为什么进行测评的问题;②设计测量和评价指标体系。就是按照测评所依据的标准和要求,具体规定将哪些因素作为测评对象,同时确定各个被测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程度;③选择测量和评价方法。即根据测评目的和设定的指标体系的具体要求,选择搜集信息的方法和分析信息得出评价结果的适当方法。

(2)搜集测量和评价信息阶段。按照设计好的指标体系和测评方案,系统、全面地搜集所需要的信息资料。教育测量和评价中常用的搜集信息资料的方法有测验法、观察法、谈话法、问卷调查法、个案研究法等。

(3)分析、判断阶段。即运用教育统计学原理,尽可能地利用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对原始信息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处理、加工,在此基础上,形成综合判断,获得评价结果。

(4)测量和评价结果的综合利用阶段。一般来说,教育测量和评价结果可用于教育目标系统的优化、课程过程的改进、提供教育管理决策的依据和对测评过程及测评方法的改进等几个方面;还可以用作其他相关教育测量和评价活动所需资料的一个部分。



第六章练习题答案要点

1.(1)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2)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3)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4)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5)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6)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

2. ①学科类课程中的综合性学习是在特定的学科知识体系学习中展开的,所开展的活动内容都与其学科领域直接相关。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是面向学生的生活、面向实际、面向社会,它不具有特定的学科知识体系,尽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各类学科知识,但它并不受体系化知识框架的局限。

②学科类课程中的综合性实践学习的目的,必须以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为基础,同时发展学生在某一特定学科领域的能力,以及独特领域的综合素养。如语文课程中的综合性实践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发展。而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更直接地指向于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

③学科类课程中的综合性实践学习方式往往具有鲜明的学科特征。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方式则因活动主题而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它不受学科特征的局限。

3.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二者既有相对独立性,又存在紧密联系。具体说来,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存在以下三方面的联系:①学科领域的知识可能在综合实践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②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③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也可以和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

4. 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全过程中,要合理地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的指导任务贯穿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对学生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确定的指导、活动过程中的指导、总结交流阶段的指导。

5. (1)这位中学生清醒地意识到作为一名学生,重要的是要学会走向社会,不能死读书,读死书,要超越学习书本知识的局限,从生活和现实中提出问题,要加强对社会的了解和参与,密切自身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培养自己的综合实践能力。

(2)根据本校实际情况作答。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其目的在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终身学习的愿望、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在中学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利于克服片面的书本教育的弊端,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密切了学生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的了解和参与,帮助其建立新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打开了一个开放的时空。
 

第七章练习题答案要点

1. 校本课程亦称“学校本位课程”或“学校自编课程”,是某一类学校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校本课程的价值:

(1)克服国家课程的诸多弊端。如国家课程与地方教育需求之间的脱节;国家课程与学校办学条件之间的脱节;国家课程与学校教师之间的脱节;国家课程与学科发展之间的脱节。

(2)体现校本课程的优势。校本课程更具地方特色,更加符合独特的地方环境和教育需求;更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点;避免把教师视为课程的“被动消费者”;能提高教师对课程的兴趣和满意程度,从而增强教师参与学校其他工作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校本课程的编制、实施和评价过程中,学校现有的人力、财力、物力、信息和时间被充分利用,进一步促进了学校工作的自发性、灵活性和多样性;校本课程的开发减少了外界对校本课程的控制,扩大了教师的自治权,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为教师提供了发挥和显示自己才干的机会,包括变更工作的机会;校本课程鼓励和吸收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在提高课程质量的同时,也会不断提高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满意度。

2.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源于学生的生活领域,对象和范围可以来自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基本特点是开放性和具有可探究性。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确定,也可以由教师提供选题建议;可以来源于课本知识和课堂教学,也可以产生于家庭或社会生活实际;可以是对自然现象的研究,也可以是对社会问题的探讨。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范围大致涉及四个方面,即人与自然关系领域、人与社会关系领域、人与文化关系领域、人与自我关系领域。

3.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进入实际的社会情境,直接参与并亲历各种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领域,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各种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体验性的学习,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课程具有实践性、社会性、服务性和体验性等特征。

4. 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的基本流程包括环境分析、课程目标设置、课程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五个阶段。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开发者必须进行学校外部环境分析和学校内部环境分析。学校外部环境分析主要包括有关社会、知识与信息、教育改革等的分析;学校内部环境分析主要包括本校学生、师资、办学条件等的分析。在确定课程目标时,校本课程开发者必须认真、全面地考虑特定的学生群体在未来社会中的社会角色和发展方向,并明确回答下列问题:这一特定的学生群体究竟需要哪种课程?只有对这个问题作出圆满的回答后,才能开始确定课程目标。校本课程组织是指选择和确定校本课程的构成要素、课程内容及其呈现方式。校本课程实施是校本课程付诸实践和走进课堂的过程,它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重要阶段。校本课程实施包括:校本课程的原型评价和课程试验,校本课程的传播、采纳和推广,教学方法的选择,个别化教学,校本课程的时间安排等。

5. (1)小欣的父亲没有全面正确的理解何为“研究性学习课程”,错误地将其认为是跟高考无关的内容,以高考升学率来衡量和评价学校,没有深刻地意识到当前在中学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研究性学习对于学生成长的意义在于:研究性学习为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良好载体,特别是有利于学生由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学生的学习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仅仅立足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输。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内容、途径有利于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究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种从实践中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各学科中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的实践机会。研究性学习有助于挖掘学生的智慧和潜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兴趣、动机;有利于学生掌握和运用科学学习的方法,学会主动学习,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3)研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突出的是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过程性。它的出现改变了以往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的研究性学习,需要具备研究素质的教师。如果说,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产生了经验型教师,那么,要适应研究性学习,就需要研究型教师。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首先教师要明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在研究型学习中,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应成为学习者、组织者、协作者、参与者、研究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应当协助学生,并参与到他们的研究中去,做一名研究者、课题的指导者,帮助促进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此外,研究型教师除了要系统深入地掌握所任课程需要的基本知识,还要具备一些重要的素养。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有关理论,及时补充相关知识,尽快提高自身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研究性学习的真正参与者和指导者。

 

第八章练习题答案

1.教师专业发展亦称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位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也就是一个人从“普通人”变为“教育者”的专业发展过程。教师专业发展具有漫长性、生长性、阶段性和多面性。

2.在“专业发展”阶段,出现了如下三类取向:

(1)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智取向。持理智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取向的学者认为,教师如果要进行有效的教学,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自己拥有“内容(知识、技能、价值观等)”,二是有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获得这些“内容”。也就是说,教师一方面需要拥有“学科知识”,另一方面需要“教育知识”。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是获取这两类知识。

(2)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反思取向。一是对“实践”的关注,强调实践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二是持实践—反思取向的学者,都主张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促进教师的反思。持在持实践—反思取向的学者看来,在教师发展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主动的,是一种探究式的专业发展,并不是通过外在专家告诉他们如何去做,而是主要依赖教师个人或教师之间合作的“发现”。

(3)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取向。持这种取向的研究者,关注的问题并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内容,而是专业发展的方式或途径。研究者们认为,教师发展其专业知识和能力不完全依靠自己,而需要向他人(同事、校外专家等)学习,教师教学策略和风格的形成和改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学文化”或“教师文化”。持生态取向的学者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最理想的方式,是合作的发展方式即教师的发展不是学习某些学科知识或教育知识,也不仅是个别教师的“反思”,而是构建一种合作的教师文化。

3.作为一名专业教师,应该具备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一般文化知识四个大的方面。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如语文知识、数学知识等。它是教学活动展开的基础。对教师而言,其职业要求他们必须精通所教学科的知识,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全部内容有广泛而深入的了解。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科方面的知识。它是教师成功地进行教育教学所必备的知识。此外,一方面教师应具有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有广博的知识储备,从而能够满足每个学生多方面的探究兴趣和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帮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同时也能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所教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科知识,并提高自己在学生和家长中的威信。

4.一般来说,教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首先应具有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并具备课程资源规划与设计能力、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筛选与鉴别能力、整合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能力等。这些能力是构成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课程资源开发能力的基本要素。

5. (1)案例中的那位教师对于什么是教育和教学研究十分困惑。在动机上,该老师从事教学研究是以达到功利为主要目的,是为了发表文章,而不是作为职业者和研究者的角度,为了提升自身的素质,实现人生的价值,这种动机缺乏持久性;在方式上,该老师仅仅重视他人的经验,而不注重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没有自身的的实践,没有自己的创新,因而其教学研究是没有深度,难以形成自身特色的。教师应积极参与教育研究。

(2)①要提高认识,不断学习,努力提高教育教学理论素养。作为一名优秀教师,不仅要具备渊博的知识、还要有较高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以及本学科的最新理论、最新、最新成果。教师的学习内容是非常多的,除了必学“两学一论”(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和本学科报纸杂志(至少订阅3~5种)外,还有国内外一些著名的教育专家、学者撰写的专著及教育教学理论。 ②要熟知教育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③积极参与教育研究,投身于教学改革;④要要注重行动与研究的完美结合,要合二为一,研究与教育相结合弥补了教育研究中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缺陷,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撰写文章,要不断总结教学、教研、教改经验,写出一些有较价值的论文(含经验总结、实验报告),以指导学科教学。每篇论文应力求突破学科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⑤要以解决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为教学研究立足点。


本文标签:宁夏自考 农学类 2019年自考《课程设计与评价》章节习题汇总(下)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nxzk.nx.cn

本文地址:http://www.nxzk.nx.cn/nongxue/22576.html


关注宁夏自考网微信公众号

《宁夏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