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自考《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重点复习题及答案

发布日期:2019-07-30 14:13:46 编辑整理:宁夏自考网 【字体: 】   【自考招生老师微信】
立即购买

《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199元/科!

1.当前在如何解决贫富差距拉大问题上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应把着力点放在继续发展经济上,只有经济发展了、蛋糕做大了,才有能力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另一种认为,应把着力点放在完善分配体制上,只要分配公平了、蛋糕分合理了,就能缩小贫富差距。请结合实际评析上述观点,你自己认为应当怎样缩小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正义创造了根本条件,但还需要通过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来提供物质条件和经济基础,需要通过不断完善各方面的具体制度来体现和保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从法律上、制度上、政策上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从收入分配、利益调节、社会保障、公民权利保障、政府施政、执法司法等方面采取落实公平的切实措施,推动社会向公平正义的方向发展。

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涉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加大收人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优化收人分配结构,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关系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和谐,是社会建设的紧迫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总体收入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在收入分配领域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社会收入分配关系尚未理顺,某些领域分配秩序混乱,存在着不规范收入甚至非法收入;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社会保障覆盖面不足等。

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促进社会公平的措施主要有:一是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二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三是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四是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保障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五是规范分配秩序,加强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2.理论上人们都知道,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不少企业、甚至有的地方政府还是认为发展经济是最重要的,环境污染的问题等经济发展了,有了经济实力再进行治理。你认为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真正地把保护环境落到实处?

我国环境保护仍然没有摆脱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其根本原因在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没有得到贯彻落实,一些地方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技术装备落后,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现行环境监管体制、监管能力、考核体系不适应新形势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要求;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普遍存在;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污染治理市场化程度低等。

切实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必须转变发展观念,发展既要有较快的增长速度,更要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GDP的增长,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大幅度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改变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必须创新环境管理方式,更加注重源头控制,促进污染防治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的转变;必须健全环境监管体制,提高环境监管能力,严格环境管理,加大环保执法力度,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必须完善环境保护经济政策,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十一五”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节约资源能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要把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落实到规划编制、政策制定、制度设计、项目决策和法规规范等关键环节上。

(二)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大力发展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加强宏观调控,遏制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产业的发展;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优质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推进企业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大力发展集约化农业。各类开发区和重化工业集中区,要根据资源环境条件和区域特点,用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规划、建设和改造,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提高资源产出效率。

(三)加快环保科技开发,突破技术瓶颈。组织对重大关键和共性技术的科技攻关,重点组织对饮水安全、污水深度处理、资源循环利用等重大环保技术的科研开发和产业化示范,加快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环保技术。

(四)强化环境管理,注重源头控制。认真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源头避免规划和开发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危害;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确保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制度;强化限期治理制度,依法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的企业;实行环境质量和污染严重企业公告制度;建立环境保护社会监督机制。

(五)健全环境监管体制,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建立“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制。强化环境执法监督,严厉打击违法排污企业,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落实各级党政环保目标责任制,把环境保护作为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又因决策失误造成重大污染事故、严重干扰环境执法的领导干部以及行政不作为或者渎职失职的要依法追究责任。

(六)健全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经济政策。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市场化改革,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加大各级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和运营,建立社会化、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加快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按照谁开发谁受益、谁利用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3.在“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经验”等成为热门词汇的同时,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也在思考,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执政成就,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在成立90多年、执政60多年的今天依然能够充满生机和活力。请谈谈你的看法,中国共产党取得辉煌成就并依然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主要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执政60年里能够具有真正与群众同甘共苦、风雨同舟的担当意识,及其勇于正视错误、修正错误的负责态度和言行,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首先,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使人民群众对党领导的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充满信心。其次,即使在困境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仍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最后,中国共产党能够正确对待所犯错误。

2,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走出了一条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首先,中国共产党执政后一直领导中国人民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其次,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选择打开国门、走向世界,转变观念、改革创新的方针政策,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再次,把改革、发展与稳定结合起来。最后,通过借鉴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

3,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世界经济史的奇迹:首先,扭住经济建设不放松。其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第三,打开国门拥抱世界。第四,把科技教育作为支点。

4.请结合党的建设面临的新课题新考验,谈谈加强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的建设面临的“四个考验”:一是执政考验。二是改革开放考验。三是市场经济考验。四是外部环境考验。

党的建设面临的“四个危险”:一是精神懈怠的危险。二是能力不足的危险。三是脱离群众的危险。四是消极腐败的危险。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给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总的来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同时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和问题。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肩负着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党要适应这样的新形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搞建设,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

党的建设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根据自身历史方位和中心任务的变化,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取得巨大成就。

当前,党的执政水平和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

同时,党内也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主要是:

一些党员、干部忽视理论学习、学用脱节,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

一些党组织贯彻民主集中制不力,推动科学发展、处理复杂问题能力不够。

一些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强,部分党员党员意识淡化、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

有些领导干部宗旨意识淡薄,脱离群众、脱离实际。

这些问题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必须引起全党警醒,抓紧加以解决。

全党必须牢记,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

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勇于变革、创新,继续推进党的建设,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

  5.目前,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结束,但其影响将极为深远。如何看待当今世界发展的新变化?

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是当今世界变化的突出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机遇、新挑战和新矛盾、新问题。各个国家、各种国际组织和其他经济政治主体都在努力调整自己以及相互间的关系,以适应这些新变化。

1.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成为世界性共识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世界各国普遍关注并寻求正确发展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方式,都在努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成为世界性共识。

新科技革命带来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及其广泛应用,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不断产生出新的产业重点、新的经济形态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幅度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深化和扩展了国际分工,扩大了全球范围的经济联系与交往。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推进,不断产生出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带来一系列严峻挑战。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不断增加与资源严重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完成工业化,进入了信息化阶段。而众多发展中国家正在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信息化的时代潮流,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曾经出现的各种问题,开始在发展中国家集中出现。

世界各国都在努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发达国家艰难地进行着经济结构调整和福利制度改革,竭力保持经济科技优势。新兴市场国家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不得不面临新的增长压力和发展不均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发展乏力、普遍贫困、经济社会动荡以及经济社会结构不合理的艰难局面。

2.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革

社会的流动性大大加快。人口、资源、资金、信息等各种社会要素在国内和跨国范围的流动规模在扩大、速度在加快。市场经济对社会生产生活的影响更为突出,推动各种资源在更大的地理范围乃至全球进行配置。

社会更加多元化。许多国家的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有的还出现进一步分化的趋势。社会群体不断重组、成长,正在形成新的社会组织和行动方式。在全球范围,非政府组织的数量不断增加,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影响力也不断提高。

人口结构和人的观念发生深刻变化。家庭规模在缩小,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人类对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社会权利意识日益增强。个体和社会组织积极地参与各种公共事务,表达和实现自我权利。安全、福利、健康、环境、价值认同等与人的发展有关的话题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社会对资本扩张的风险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各类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日益突出。随着社会力量的增强,国家的运行和职能正在进行适应和调整。

3.国家间竞争更加激烈

国家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断提高,但相互竞争也更加激烈、更加全面。国家间竞争向更广泛的领域扩展,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各国政府不仅重视经济、科技、军事等物质资源的硬实力,也更加重视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等软实力。随着世界交往的扩大和加深,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在增加。国际格局也处在调整之中,旧的战略联盟有的在疏离和解体,新的战略伙伴关系在构建和发展。

各国政府为抓住新机遇、应对新挑战,积极调整政策,不断深化各项改革,以增强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相继展开了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以提高政府服务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政治体制改革,以巩固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凝聚力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体制改革,以及以加强社会保障、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体制改革。在这些方面,各国都有可以相互学习借鉴的地方。

大国关系正在进行调整。冷战结束后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强化了各国的紧迫感,使其纷纷对各自的发展战略、对外战略进行调整,谋求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大国关系调整的主线是既竞争又合作。大国间相互依存加深,协调合作加强,但利益差异仍然存在,矛盾和摩擦时有发生,对抗和冲突不时出现。

4.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使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谁占据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文化认同问题是政治文化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各民族国家对本国民族历史文化及制度的认同,对自身优秀文化的自豪与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前提。因为只有具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民族,才是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民族,才能成为真正强大的民族。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实现民族自信自强,就必须从观念上打破“西方中心论”思维定势,传承与发扬自己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不断增强自我文化认同,并且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创新自己的文化。

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中国人民的热切愿望。顺应时代发展新趋势、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们面临的重大历史任务。

5.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

传统安全主要指军事、政治、外交等方面的安全,核心是维护领土完整、保护主权不受侵犯、国家不受外来军事威胁。主权国家传统安全利益的维护是实现国家安全乃至国际安全的基石,传统军事安全和政治安全至今依然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

冷战结束后,世界各大国依然强调军事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关键地位,注重以提升核心军事能力为重点的国防建设和军事变革。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化成为新军事变革的核心。国家间竞争的加剧,激化了围绕战略要地、重要资源、国际要道的争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为了谋取在多维作战空间的军事优势,加快组建战略联盟对潜在对手实施战略围堵,增加了国际军事竞争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西方大国为了谋求自身的战略利益,肆意干预别国内政外交,用战争手段更迭他国政权,增大了国际军事冲突、政治动荡的风险。

本文标签:宁夏自考 农学类 2019年自考《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重点复习题及答案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nxzk.nx.cn

本文地址:http://www.nxzk.nx.cn/nongxue/22496.html



关注宁夏自考网微信公众号

《宁夏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

宁夏自考便捷服务

2019年自考《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重点复习题及答案

日期:2019-07-30 14:13:46  整理:宁夏自考网  浏览(

1.当前在如何解决贫富差距拉大问题上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应把着力点放在继续发展经济上,只有经济发展了、蛋糕做大了,才有能力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另一种认为,应把着力点放在完善分配体制上,只要分配公平了、蛋糕分合理了,就能缩小贫富差距。请结合实际评析上述观点,你自己认为应当怎样缩小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正义创造了根本条件,但还需要通过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来提供物质条件和经济基础,需要通过不断完善各方面的具体制度来体现和保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从法律上、制度上、政策上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从收入分配、利益调节、社会保障、公民权利保障、政府施政、执法司法等方面采取落实公平的切实措施,推动社会向公平正义的方向发展。

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涉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加大收人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优化收人分配结构,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关系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和谐,是社会建设的紧迫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总体收入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在收入分配领域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社会收入分配关系尚未理顺,某些领域分配秩序混乱,存在着不规范收入甚至非法收入;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社会保障覆盖面不足等。

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促进社会公平的措施主要有:一是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二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三是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四是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保障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五是规范分配秩序,加强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2.理论上人们都知道,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不少企业、甚至有的地方政府还是认为发展经济是最重要的,环境污染的问题等经济发展了,有了经济实力再进行治理。你认为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真正地把保护环境落到实处?

我国环境保护仍然没有摆脱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其根本原因在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没有得到贯彻落实,一些地方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技术装备落后,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现行环境监管体制、监管能力、考核体系不适应新形势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要求;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普遍存在;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污染治理市场化程度低等。

切实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必须转变发展观念,发展既要有较快的增长速度,更要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GDP的增长,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大幅度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改变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必须创新环境管理方式,更加注重源头控制,促进污染防治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的转变;必须健全环境监管体制,提高环境监管能力,严格环境管理,加大环保执法力度,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必须完善环境保护经济政策,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十一五”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节约资源能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要把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落实到规划编制、政策制定、制度设计、项目决策和法规规范等关键环节上。

(二)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大力发展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加强宏观调控,遏制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产业的发展;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优质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推进企业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大力发展集约化农业。各类开发区和重化工业集中区,要根据资源环境条件和区域特点,用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规划、建设和改造,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提高资源产出效率。

(三)加快环保科技开发,突破技术瓶颈。组织对重大关键和共性技术的科技攻关,重点组织对饮水安全、污水深度处理、资源循环利用等重大环保技术的科研开发和产业化示范,加快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环保技术。

(四)强化环境管理,注重源头控制。认真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源头避免规划和开发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危害;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确保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制度;强化限期治理制度,依法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的企业;实行环境质量和污染严重企业公告制度;建立环境保护社会监督机制。

(五)健全环境监管体制,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建立“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制。强化环境执法监督,严厉打击违法排污企业,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落实各级党政环保目标责任制,把环境保护作为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又因决策失误造成重大污染事故、严重干扰环境执法的领导干部以及行政不作为或者渎职失职的要依法追究责任。

(六)健全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经济政策。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市场化改革,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加大各级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和运营,建立社会化、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加快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按照谁开发谁受益、谁利用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3.在“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经验”等成为热门词汇的同时,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也在思考,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执政成就,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在成立90多年、执政60多年的今天依然能够充满生机和活力。请谈谈你的看法,中国共产党取得辉煌成就并依然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主要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执政60年里能够具有真正与群众同甘共苦、风雨同舟的担当意识,及其勇于正视错误、修正错误的负责态度和言行,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首先,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使人民群众对党领导的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充满信心。其次,即使在困境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仍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最后,中国共产党能够正确对待所犯错误。

2,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走出了一条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首先,中国共产党执政后一直领导中国人民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其次,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选择打开国门、走向世界,转变观念、改革创新的方针政策,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再次,把改革、发展与稳定结合起来。最后,通过借鉴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

3,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世界经济史的奇迹:首先,扭住经济建设不放松。其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第三,打开国门拥抱世界。第四,把科技教育作为支点。

4.请结合党的建设面临的新课题新考验,谈谈加强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的建设面临的“四个考验”:一是执政考验。二是改革开放考验。三是市场经济考验。四是外部环境考验。

党的建设面临的“四个危险”:一是精神懈怠的危险。二是能力不足的危险。三是脱离群众的危险。四是消极腐败的危险。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给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总的来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同时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和问题。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肩负着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党要适应这样的新形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搞建设,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

党的建设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根据自身历史方位和中心任务的变化,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取得巨大成就。

当前,党的执政水平和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

同时,党内也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主要是:

一些党员、干部忽视理论学习、学用脱节,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

一些党组织贯彻民主集中制不力,推动科学发展、处理复杂问题能力不够。

一些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强,部分党员党员意识淡化、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

有些领导干部宗旨意识淡薄,脱离群众、脱离实际。

这些问题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必须引起全党警醒,抓紧加以解决。

全党必须牢记,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

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勇于变革、创新,继续推进党的建设,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

  5.目前,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结束,但其影响将极为深远。如何看待当今世界发展的新变化?

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是当今世界变化的突出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机遇、新挑战和新矛盾、新问题。各个国家、各种国际组织和其他经济政治主体都在努力调整自己以及相互间的关系,以适应这些新变化。

1.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成为世界性共识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世界各国普遍关注并寻求正确发展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方式,都在努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成为世界性共识。

新科技革命带来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及其广泛应用,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不断产生出新的产业重点、新的经济形态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幅度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深化和扩展了国际分工,扩大了全球范围的经济联系与交往。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推进,不断产生出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带来一系列严峻挑战。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不断增加与资源严重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完成工业化,进入了信息化阶段。而众多发展中国家正在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信息化的时代潮流,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曾经出现的各种问题,开始在发展中国家集中出现。

世界各国都在努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发达国家艰难地进行着经济结构调整和福利制度改革,竭力保持经济科技优势。新兴市场国家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不得不面临新的增长压力和发展不均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发展乏力、普遍贫困、经济社会动荡以及经济社会结构不合理的艰难局面。

2.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革

社会的流动性大大加快。人口、资源、资金、信息等各种社会要素在国内和跨国范围的流动规模在扩大、速度在加快。市场经济对社会生产生活的影响更为突出,推动各种资源在更大的地理范围乃至全球进行配置。

社会更加多元化。许多国家的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有的还出现进一步分化的趋势。社会群体不断重组、成长,正在形成新的社会组织和行动方式。在全球范围,非政府组织的数量不断增加,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影响力也不断提高。

人口结构和人的观念发生深刻变化。家庭规模在缩小,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人类对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社会权利意识日益增强。个体和社会组织积极地参与各种公共事务,表达和实现自我权利。安全、福利、健康、环境、价值认同等与人的发展有关的话题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社会对资本扩张的风险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各类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日益突出。随着社会力量的增强,国家的运行和职能正在进行适应和调整。

3.国家间竞争更加激烈

国家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断提高,但相互竞争也更加激烈、更加全面。国家间竞争向更广泛的领域扩展,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各国政府不仅重视经济、科技、军事等物质资源的硬实力,也更加重视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等软实力。随着世界交往的扩大和加深,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在增加。国际格局也处在调整之中,旧的战略联盟有的在疏离和解体,新的战略伙伴关系在构建和发展。

各国政府为抓住新机遇、应对新挑战,积极调整政策,不断深化各项改革,以增强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相继展开了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以提高政府服务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政治体制改革,以巩固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凝聚力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体制改革,以及以加强社会保障、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体制改革。在这些方面,各国都有可以相互学习借鉴的地方。

大国关系正在进行调整。冷战结束后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强化了各国的紧迫感,使其纷纷对各自的发展战略、对外战略进行调整,谋求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大国关系调整的主线是既竞争又合作。大国间相互依存加深,协调合作加强,但利益差异仍然存在,矛盾和摩擦时有发生,对抗和冲突不时出现。

4.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使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谁占据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文化认同问题是政治文化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各民族国家对本国民族历史文化及制度的认同,对自身优秀文化的自豪与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前提。因为只有具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民族,才是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民族,才能成为真正强大的民族。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实现民族自信自强,就必须从观念上打破“西方中心论”思维定势,传承与发扬自己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不断增强自我文化认同,并且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创新自己的文化。

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中国人民的热切愿望。顺应时代发展新趋势、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们面临的重大历史任务。

5.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

传统安全主要指军事、政治、外交等方面的安全,核心是维护领土完整、保护主权不受侵犯、国家不受外来军事威胁。主权国家传统安全利益的维护是实现国家安全乃至国际安全的基石,传统军事安全和政治安全至今依然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

冷战结束后,世界各大国依然强调军事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关键地位,注重以提升核心军事能力为重点的国防建设和军事变革。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化成为新军事变革的核心。国家间竞争的加剧,激化了围绕战略要地、重要资源、国际要道的争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为了谋取在多维作战空间的军事优势,加快组建战略联盟对潜在对手实施战略围堵,增加了国际军事竞争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西方大国为了谋求自身的战略利益,肆意干预别国内政外交,用战争手段更迭他国政权,增大了国际军事冲突、政治动荡的风险。

本文标签:宁夏自考 农学类 2019年自考《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重点复习题及答案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nxzk.nx.cn

本文地址:http://www.nxzk.nx.cn/nongxue/22496.html


关注宁夏自考网微信公众号

《宁夏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