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考点十三

发布日期:2018-05-23 12:29:17 编辑整理:宁夏自考网 【字体: 】   【自考招生老师微信】
立即购买

《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199元/科!

  陈子昂

  陈子昂是一位对唐诗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诗人。唐高宗显庆四年(659),他出生于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一个富有的庶族地主家庭,从小养成了豪家子弟任侠使气的性格。永淳元年(682)进士。他曾慷慨从军。因言事被降职,愤而解职还乡。回乡后,他被县令段简诬陷入狱,于久视元年(700)去世,年仅42岁。

  复归风雅,是陈子昂振起一代诗风的起点,这集中体现在他创作的38首《感遇》诗里。这38首诗歌并非一时一地所作,但基本上都作于诗人入仕以后,其中很多都与作者的政治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如武后时期重用酷吏,大开告密之门,朝臣中往往有因一言失慎而被杀害者,以至人人自危。《感遇》其四:“乐羊为魏将,食子殉军功。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就是指斥这种现象的。《感遇》其十二:“呦呦南山鹿,罹罟以媒和。”则是用讽喻手法,表达对酷吏用诱鹿方式罗织冤狱的愤慨和忧虑。杜甫盛赞《感遇》组诗为“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兰若生春夏”为其中第二首: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诗中以兰若自比,寄托了个人的身世之感。此诗全用比兴手法,诗的前半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以其“幽独空林色”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后半以“白日晚”、“秋风生”写芳华逝去,寒光威迫,充满美人迟暮之感。“岁华”、“芳意”用语双关,借花草之凋零,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寓意凄婉,寄慨遥深。它以效古为革新,继承了阮籍《咏怀》的传统手法,托物感怀,寄意深远。和初唐诗坛上那些“采丽竞繁”、吟风弄月之作相比,它显得格外充实而清新。

  为实现自己建功立业的理想,陈子昂再次从军。神功元年(697),他随建安郡王武攸宜北征契丹,军次渔阳,他有感于从前此地曾有过的君臣际遇的往事,写了题为《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的组诗。他在这组诗的《燕昭王》里说:“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霸图怅已矣,驱马复归来。”慨叹时光流逝,古人的不朽功业已成陈迹,而往时的种种际遇难见于今世,有种抱负无法实现的悲愤。在写这组诗的同时,他写下了千古绝唱《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在天地无穷而人生有限的悲歌中,回荡着目空一切的孤傲之气,形成反差强烈的情感跌宕。自悠悠天地而言,将与英雄业绩同其长久;而自己人生有限,一旦抱负落空,只能空留遗恨而已,于是产生了怆然涕下的巨大悲哀。这种一己的悲哀里,蕴涵着得风气之先的伟大孤独感,透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抚剑四顾茫茫而慷慨悲歌的豪侠气概。全诗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呈现出一种质实清新之美。


  张若虚,扬州(今属江苏)人,曾官兖州兵曹。张若虚是初、盛唐之交的一位诗人,大致与陈子昂等人同时登上诗坛,与贺知章、张旭和包融齐名,被称为“吴中四士”。张若虚的诗仅存两首,但因《春江花月夜》而“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王闿运《湘绮楼论唐诗》):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长篇歌行,采用的是乐府旧题,但作者已赋予了它全新的内容,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李泽厚称它:“尽管悲伤,仍感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美的历程》)全诗描写春江花月夜幽美恬静之景,以此为背景,表现女子缠绵悱恻的离别相思之情,并把它和对宇宙人生的思索融为一体,构成奇妙迷人的艺术境界。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的突出意象,它像一条纽带,贯穿全诗,情意也随着月亮的升落而起伏曲折。此诗抒情气氛优美浓郁,语言清丽,笔触细腻,韵调流利婉转,为历代人们所传诵,被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


  王维

  王维(701一761),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后家于蒲(今山西永济)。从15岁起,他游学长安数年,并于开元九年(721)擢进士第,释褐太乐丞,因事获罪,贬济州司仓参军。此后他开始了亦官亦隐的生涯,曾先后隐居淇上、嵩山和终南山,并在终南山筑辋川别业以隐居。安史乱起,至德元年(756),叛军攻陷长安,他被迫接受伪职。次年两京收复时,他因此被定罪下狱;但旋即得到赦免,不仅官复原职,还逐步升迁,官至尚书右丞。不过王维晚年已无意于仕途荣辱,退朝之后,常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于上元二年(761)61岁卒于辋川别业。王维诗兼擅各体,尤善山水田园诗,与孟浩然并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

  王维早年对功名亦充满热情和向往,有一种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如《少年行》七绝组诗,共4首,分写长安少年高楼豪饮、报国从军、勇猛杀敌、云台论功,是表现盛唐人豪迈

  气概的游侠诗的代表作之一。第一首写少年游侠的日常生活:“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诗人精心选择了高楼纵饮这一典型场景,从日常生活的描写中显示出少年游侠的精神风貌。王维笔下的少年游侠,具有相当浓厚的浪漫气息和理想化色彩。但这种理想化并不给人任何虚假之感,关键就在于诗中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诗人对这种生活的诗意感受。

  真正奠定王维在唐诗史上大师地位的,是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王维精通音乐,又擅长绘画,在描写自然山水的诗里,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静逸明秀诗境,兴象玲珑而难以句诠。《山居秋瞑》写秋山雨后晚景,清新明爽,闲静恬美,为历代传诵的名篇: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人在清新宁静而生机盎然的山水中,感受到万物生生不息的生之乐趣,精神升华到了空明无滞碍的境界,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花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辋川集》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别业时写的一组小诗,全是五绝,犹如一幅幅精美的绘画小品,从多方面描绘了辋川一带的风物。作者很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不仅以细致的笔墨写出景物的鲜明形象,而且往往从景物中写出一种环境气氛和精神气质,将诗人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怀表露得极为透彻。《辛夷坞》是第l8首: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全诗由花开写到花落,而以一句环境描写“涧户寂无人”插入其中,前后境况迥异,由秀发转为零落。尽管画面上似乎不着痕迹,却能让人体会到一种对时代环境的寂寞感。“寂无人”,在常人看来,该是何等的孤独寂寞!而王维则不然,因他所欣赏的正是人在寂寞时方能细察到的隐含自然生机的空静之美。那自开自落的芙蓉花,所展示的正是自然造物生生不息的原生状态,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没有孤独,也没有惆怅,只有一片空灵的寂静,而美的意境就产生于对这自然永恒的空、静之美的感悟之中。

  王维很早就归心于佛法,精研佛理,受当时流行的北宗禅的影响较大,晚年思想又接近南宗禅,撰写了《能禅师碑》。以禅入定、由定生慧的精神境界,是中国人接触佛教大乘教义后体悟到的一种心灵状态,对王维的艺术思维和观物方式影响极大。《山居即事》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这是他独自隐居山中时的心态写照。由于生性好静而自甘寂寞,他能把独往独来的归隐生活写得很美,其《酬张少府》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无心于世事而归隐山林,与松风山月为伴,不仅没有丝毫不堪孤独的感觉,反而流露出自得和闲适。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是盛唐诗人中终身不仕的一位作家。40岁以前,他隐居于距鹿门山不远的汉水之南,曾南游江、湘,北去幽州,一度寓寄洛阳,往游越中。开元十六年(728),他入长安应举,结交王维、张九龄等人,开始遍交诗坛群彦。次年赋诗秘省,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一联名动京师,却不幸落第。随后,他南下吴越,寄情山水。开元二十五年(737)入张九龄荆州幕,酬唱尤多。三年后不达而卒。

  孟浩然终于布衣而名重一时,诗多写隐逸闲适生活。清雅明净,与王维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之代表诗人,世称“王孟”。但由于生活环境和性格气质的不同,在诗的写法和艺术风格方面,孟浩然与王维是有区别的。他的山水田园诗,更贴近自己的生活,《过故人庄》即是一幅非常朴实的田园风景画:“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诚挚亲切的友情,典型农家生活场景,熔自然美、生活美、友情美于一炉。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他描写的对象——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正如闻一多所说,“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唐诗杂论》)。

  孟浩然与盛唐其他诗人一样,怀有济时用世的强烈愿望。《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这首诗是赠张说的(一说赠张九龄):“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临渊羡鱼”而坐观垂钓,把希望通过张说援引而一登仕途的心情表现得很迫切,有一种不甘寂寞的豪逸之气。外景正好衬托出诗人的广阔胸襟,尤其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是非同凡响的盛唐之音,成为咏洞庭的名句。

  孟浩然禀性孤高狷沽,虽始终抱有济时用世之志,却又不愿折腰曲从。张九龄可举荐王维,却无法举荐他。当他求仕无门,而且应举落第后,就高吟“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岁暮归南山》),放弃仕宦而走向山水,以示不同流俗的清高。如其《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写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同时又表达对友人的怀念,抒发自己独自乘凉时的感慨,一句“恨无知音赏”,表明了诗人清高自赏的寂寞心绪。诗在写法上融入了近体的音律美,中间六句的似对非对又具有素朴的形式美,以山水自适的情怀,融入池月清光、荷风暗香和竹露清响的兴象中,使人顿觉清旷爽朗。

  孟浩然一生多次出游,而且偏爱水行,在乘舟漫游吴越水乡的过程中写了不少山水诗。遇景入咏时,他常从高远处落笔,自寂寞处低徊,随意点染的景物与清淡的情思相融,

  形成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的明秀诗境。《宿建德江》写日暮泊舟时的“客愁”,寂寞惆怅的孤独心绪,因野旷天低、江清月近而愈显清远无际。自然平淡是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尽管他的诗中也有刻画细致、用字精审的工整偶句,如“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秋登兰山寄张五》)、“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但非有意于模山范水,只是一时兴到之语。观其全诗,妙在自然流走、冲淡闲远,不求工而自工。


  王翰与王昌龄

  王翰是盛唐豪侠诗人中进士及第较早的一位,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于睿宗景云元年(710)登进士第,“发言立意,自比王侯”(《旧唐书·王翰传》),为人狂傲而放纵。他入仕后生活放荡,日与才士豪侠游乐,纵酒蓄妓,因此而被贬为道州司马,卒于任上。王翰狂放不羁的行为心态。在盛唐士人中具有典型性,与赤裸裸地追求功名相关连的,是及时富贵行乐思想。

  王翰在《古娥眉怨》中说:“人生百年夜将半,对酒长歌莫长叹。情知白日不可私,一死一生何足算。”以放荡为风骨,在后人看来难免轻狂,但反映出当时士人特有的那种极其坦荡的心情和豪健的气格。王翰诗多一气流转的壮丽俊爽之语,代表作为《凉州词二首》其一:“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以豪饮旷达写征战,连珠丽辞中蕴涵着清刚顿挫之气,极为劲健。此诗以明快的语言、鲜明的节奏透露出一种奔放的情绪,给人以激动和向往,所以“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施补华《岘佣说诗》)。王翰存诗不多,但仅此一首七绝,已足以名世。

  当时真正以七绝闻名的诗人是王昌龄。王昌龄(698-756?),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早年居灞上,曾北游河陇边地。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补秘书省校书郎。七年后中博学宏词科,为汜水尉。因“不护细行,屡见贬斥”(《日唐书·王昌龄传》)。安史之乱时,他被毫州刺史闾丘晓杀害。王昌龄的边塞诗为后世传诵的均为七绝。

  王昌龄性格豪爽,故七言长于五言;而思致缜密,讲究作法,又宜于短章而不宜长篇。为补反映复杂内容时短章的局限,他创作出了以相关连的多首七绝咏边事的连章组诗,即著名的《从军行七首》。《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为军旅苦辛之辞。其中第二首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用热烈喧闹的场面来反衬人物难以排遣的悲怆沉闷的心境,托之以高天秋月照长城的苍凉景色,苍凉中又弥漫一重壮阔的情思氛围。

  因出身孤寒和受道教虚玄思想的影响,王昌龄身上有种一般豪侠之人缺乏的深沉,观察问题较为敏锐,带有透视历史的厚重感。他作诗不是全凭情气,也很讲究立意构思,其作品除豪爽俊丽之外,还有“绪密思清”的特点。他的《出塞二首》(其一)感慨边将无能,致使千百年来不得安宁和平:“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语言含蓄雄放而意境高远深沉,被明人李攀龙誉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该诗主调,是最末一句表现出来的卫国豪情,悲壮浑成,给人以大气磅礴之感,还隐含着对现实中将非其人的讽刺。如此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情感,压缩在短短四句诗中,意脉细密曲折而情气疏宕俊爽,堪称大手笔。

  除早年出手不凡的边塞诗外,王昌龄后来创作的送别诗和以女性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也很出色。由于他被贬后心境有所变化,与王维、孟浩然等山水诗人交往密切,相互影响,加之受南方自然风物的熏陶,晚年诗风偏于清逸明丽,但仍有一种清刚爽朗的基调。《长信秋词五首》是王昌龄写女性的成功之作。其中第三首唱道:“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用冷峻之笔写姣好的容颜还不如空中飞过的寒鸦幸运,因为它们尚能从昭阳殿上飞过,君恩如日,它们的翅膀尚有机会沐浴一点光泽。这是一种生命无着的深沉的幽怨和无奈,是古代宫中多数女性不幸生活的写照,怨苦深沉而委婉含蓄,成为宫怨诗中的佳作。


  高适

  高适(704-765),字达夫,郡望渤海蓨(今河北景县)。早年生活困顿,随父旅居岭南。开元中他曾入长安求仕,但毫无结果。后寓居宋中近十年,贫困落拓。天宝八载(749),他因人举荐,试举有道科中举,授封丘尉。三年后弃官入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掌书记。安史乱起后,他从玄宗至蜀,拜谏议大夫。自此官运亨通,代宗即位后,他入朝为刑部侍郎、转左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官终左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高适诗反映生活面较广,多写边塞生活,为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与岑参齐名,世称“高岑”。

  在动辄自比王侯的盛唐诗人中,高适是唯一做到高官而封侯者。《旧唐书》本传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但他仕途畅达的最后十年作诗并不多,大部分作品是安史之乱以前写的。在高适早年的诗作里,颇多不遇的悲慨,其《宋中别周梁李三子》说:“曾是不得意,适来兼别离。如何一尊酒,翻作满堂悲。”高适是个非常自负、功名心极强的诗人,性情狂放不羁,好交结游侠。想通过立功边塞而封侯的理想和热情,促使他不畏艰险,两次北上蓟门。对边塞生活的实地体验和冷静观察,使他能在第一次北上归来后,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创作出了极负盛名的边塞诗力作《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边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诗中既有对男儿自当横行天下的英雄气概的表彰,也有对战争给征人家庭带来痛苦的深切同情;一方面是对战士浴血奋战而忘我的崇高精神的颂扬,另一方面则是对将领帐前歌舞作乐的不满。作者对当时边塞用兵而将非其人的情形是有看法的,亦不讳言征战的艰苦,但不失奋发激昂的高亢基调,苦难与崇高的对照,更增添了出塞征战的慷慨悲壮。除以沉雄气质和浑厚骨力取胜外,此诗用韵平仄相间,抑扬有节,是七言歌行中运用律句的典范之作。

  高适的边塞诗,多数写于蓟北之行和入河西幕府期间,是据诗人亲临边塞的实际生活体验写成的。除七言歌行外,在表现形式上多采用长篇吟怀式的五言古诗,将作者个人的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塞下曲》作于从军哥舒翰幕府期间:“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抒写出塞从军、征战立功的豪情,表达了热烈向往边功的慷慨志意,诗作显得壮大雄浑、骨气端翔。

  高适作诗以质实的古体见长,律诗好的不多,但他写的一些与从军边塞相关的绝句,亦有气质沉雄、境界壮阔的特点。如《塞上闻笛》:“胡人羌笛戍楼间,楼上萧条明月闲。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诗巧用语意双关,虚实之景交融,寓思委婉而意境阔远,若没有亲临边塞的生活体验,也是不容易写出来的。


  岑参

  岑参(715-770),祖籍南阳,出生于江陵(今湖北江陵)。他的曾祖父、伯祖父和堂伯父都曾做过宰相,父亲做过两任州刺史。但岑参幼年丧父,家道中衰,全靠自己刻苦学习,于天宝三载(744)登进士第,天宝八载(749)弃官从戎,首次出塞,赴龟兹(今新疆库车),入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两年后返回长安,与高适、杜甫等结交唱和。天宝十三载(754),他又再度出塞,赴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入北庭都护府封常清幕中任职约三年。永泰元年(765)出为嘉州刺史,最后流寓成都,卒于客舍。

  岑参也是个热衷于进取功名的诗人,有着强烈的入世精神。在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的盛唐诗人里,岑参是留存作品最多的。他前后两次出塞创作的边塞诗多达70余首。尤其是后一次出塞,他写出了同类题材中最优秀的作品。这些作品充分体现了岑参长于写感觉印象的艺术才能和好奇的个性,他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景。如没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是很难产生这种感觉的,只有盛唐诗人,才能有此开朗胸襟和此种艺术感受。除意奇语奇之外,全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节奏急促,声调激越,也体现出一种音乐的奇美。

  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诗人印象中的军旅生活、边塞风物、异域风情,全都变得神奇瑰丽起来。诗人对此热情地加以歌颂,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艺术表现上,岑参的边塞诗借鉴了高适等人七言歌行纵横跌宕、舒卷自如的体势而加以创新,形式接近乐府,但完全不用乐府古题而自立新题;用韵十分灵活,有基本上一韵到底的(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也有两句换韵(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的。《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极写雪景奇寒,末尾突现青松之枝,虽绝域送别而有奇俊激越之情,不仅意奇、语奇,还兼有调奇之美:

  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交河城边飞鸟绝,轮台路上马蹄滑。晻霭寒氛万里凝,阑干阴崖千丈冰。将军狐裘卧不暖,都护宝刀冻欲断。正是天山雪下时,送君走马归京师。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

  岑参擅长的体裁是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他以边塞生活为题的七绝也多佳作,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赴边塞时对家乡和亲友的思念,情真意切。虽只是用家常话写眼前景致,却道出人人胸臆中语,反映了诗人感情生活及诗风深沉细腻的一面,遂成为客中绝唱。杜甫在《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中说:“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高、岑并称始于此。
 

本文标签:宁夏自考 历史类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考点十三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nxzk.nx.cn

本文地址:http://www.nxzk.nx.cn/lsl/9803.html



关注宁夏自考网微信公众号

《宁夏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

宁夏自考便捷服务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考点十三

日期:2018-05-23 12:29:17  整理:宁夏自考网  浏览(

  陈子昂

  陈子昂是一位对唐诗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诗人。唐高宗显庆四年(659),他出生于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一个富有的庶族地主家庭,从小养成了豪家子弟任侠使气的性格。永淳元年(682)进士。他曾慷慨从军。因言事被降职,愤而解职还乡。回乡后,他被县令段简诬陷入狱,于久视元年(700)去世,年仅42岁。

  复归风雅,是陈子昂振起一代诗风的起点,这集中体现在他创作的38首《感遇》诗里。这38首诗歌并非一时一地所作,但基本上都作于诗人入仕以后,其中很多都与作者的政治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如武后时期重用酷吏,大开告密之门,朝臣中往往有因一言失慎而被杀害者,以至人人自危。《感遇》其四:“乐羊为魏将,食子殉军功。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就是指斥这种现象的。《感遇》其十二:“呦呦南山鹿,罹罟以媒和。”则是用讽喻手法,表达对酷吏用诱鹿方式罗织冤狱的愤慨和忧虑。杜甫盛赞《感遇》组诗为“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兰若生春夏”为其中第二首: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诗中以兰若自比,寄托了个人的身世之感。此诗全用比兴手法,诗的前半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以其“幽独空林色”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后半以“白日晚”、“秋风生”写芳华逝去,寒光威迫,充满美人迟暮之感。“岁华”、“芳意”用语双关,借花草之凋零,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寓意凄婉,寄慨遥深。它以效古为革新,继承了阮籍《咏怀》的传统手法,托物感怀,寄意深远。和初唐诗坛上那些“采丽竞繁”、吟风弄月之作相比,它显得格外充实而清新。

  为实现自己建功立业的理想,陈子昂再次从军。神功元年(697),他随建安郡王武攸宜北征契丹,军次渔阳,他有感于从前此地曾有过的君臣际遇的往事,写了题为《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的组诗。他在这组诗的《燕昭王》里说:“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霸图怅已矣,驱马复归来。”慨叹时光流逝,古人的不朽功业已成陈迹,而往时的种种际遇难见于今世,有种抱负无法实现的悲愤。在写这组诗的同时,他写下了千古绝唱《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在天地无穷而人生有限的悲歌中,回荡着目空一切的孤傲之气,形成反差强烈的情感跌宕。自悠悠天地而言,将与英雄业绩同其长久;而自己人生有限,一旦抱负落空,只能空留遗恨而已,于是产生了怆然涕下的巨大悲哀。这种一己的悲哀里,蕴涵着得风气之先的伟大孤独感,透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抚剑四顾茫茫而慷慨悲歌的豪侠气概。全诗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呈现出一种质实清新之美。


  张若虚,扬州(今属江苏)人,曾官兖州兵曹。张若虚是初、盛唐之交的一位诗人,大致与陈子昂等人同时登上诗坛,与贺知章、张旭和包融齐名,被称为“吴中四士”。张若虚的诗仅存两首,但因《春江花月夜》而“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王闿运《湘绮楼论唐诗》):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长篇歌行,采用的是乐府旧题,但作者已赋予了它全新的内容,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李泽厚称它:“尽管悲伤,仍感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美的历程》)全诗描写春江花月夜幽美恬静之景,以此为背景,表现女子缠绵悱恻的离别相思之情,并把它和对宇宙人生的思索融为一体,构成奇妙迷人的艺术境界。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的突出意象,它像一条纽带,贯穿全诗,情意也随着月亮的升落而起伏曲折。此诗抒情气氛优美浓郁,语言清丽,笔触细腻,韵调流利婉转,为历代人们所传诵,被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


  王维

  王维(701一761),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后家于蒲(今山西永济)。从15岁起,他游学长安数年,并于开元九年(721)擢进士第,释褐太乐丞,因事获罪,贬济州司仓参军。此后他开始了亦官亦隐的生涯,曾先后隐居淇上、嵩山和终南山,并在终南山筑辋川别业以隐居。安史乱起,至德元年(756),叛军攻陷长安,他被迫接受伪职。次年两京收复时,他因此被定罪下狱;但旋即得到赦免,不仅官复原职,还逐步升迁,官至尚书右丞。不过王维晚年已无意于仕途荣辱,退朝之后,常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于上元二年(761)61岁卒于辋川别业。王维诗兼擅各体,尤善山水田园诗,与孟浩然并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

  王维早年对功名亦充满热情和向往,有一种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如《少年行》七绝组诗,共4首,分写长安少年高楼豪饮、报国从军、勇猛杀敌、云台论功,是表现盛唐人豪迈

  气概的游侠诗的代表作之一。第一首写少年游侠的日常生活:“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诗人精心选择了高楼纵饮这一典型场景,从日常生活的描写中显示出少年游侠的精神风貌。王维笔下的少年游侠,具有相当浓厚的浪漫气息和理想化色彩。但这种理想化并不给人任何虚假之感,关键就在于诗中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诗人对这种生活的诗意感受。

  真正奠定王维在唐诗史上大师地位的,是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王维精通音乐,又擅长绘画,在描写自然山水的诗里,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静逸明秀诗境,兴象玲珑而难以句诠。《山居秋瞑》写秋山雨后晚景,清新明爽,闲静恬美,为历代传诵的名篇: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人在清新宁静而生机盎然的山水中,感受到万物生生不息的生之乐趣,精神升华到了空明无滞碍的境界,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花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辋川集》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别业时写的一组小诗,全是五绝,犹如一幅幅精美的绘画小品,从多方面描绘了辋川一带的风物。作者很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不仅以细致的笔墨写出景物的鲜明形象,而且往往从景物中写出一种环境气氛和精神气质,将诗人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怀表露得极为透彻。《辛夷坞》是第l8首: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全诗由花开写到花落,而以一句环境描写“涧户寂无人”插入其中,前后境况迥异,由秀发转为零落。尽管画面上似乎不着痕迹,却能让人体会到一种对时代环境的寂寞感。“寂无人”,在常人看来,该是何等的孤独寂寞!而王维则不然,因他所欣赏的正是人在寂寞时方能细察到的隐含自然生机的空静之美。那自开自落的芙蓉花,所展示的正是自然造物生生不息的原生状态,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没有孤独,也没有惆怅,只有一片空灵的寂静,而美的意境就产生于对这自然永恒的空、静之美的感悟之中。

  王维很早就归心于佛法,精研佛理,受当时流行的北宗禅的影响较大,晚年思想又接近南宗禅,撰写了《能禅师碑》。以禅入定、由定生慧的精神境界,是中国人接触佛教大乘教义后体悟到的一种心灵状态,对王维的艺术思维和观物方式影响极大。《山居即事》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这是他独自隐居山中时的心态写照。由于生性好静而自甘寂寞,他能把独往独来的归隐生活写得很美,其《酬张少府》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无心于世事而归隐山林,与松风山月为伴,不仅没有丝毫不堪孤独的感觉,反而流露出自得和闲适。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是盛唐诗人中终身不仕的一位作家。40岁以前,他隐居于距鹿门山不远的汉水之南,曾南游江、湘,北去幽州,一度寓寄洛阳,往游越中。开元十六年(728),他入长安应举,结交王维、张九龄等人,开始遍交诗坛群彦。次年赋诗秘省,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一联名动京师,却不幸落第。随后,他南下吴越,寄情山水。开元二十五年(737)入张九龄荆州幕,酬唱尤多。三年后不达而卒。

  孟浩然终于布衣而名重一时,诗多写隐逸闲适生活。清雅明净,与王维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之代表诗人,世称“王孟”。但由于生活环境和性格气质的不同,在诗的写法和艺术风格方面,孟浩然与王维是有区别的。他的山水田园诗,更贴近自己的生活,《过故人庄》即是一幅非常朴实的田园风景画:“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诚挚亲切的友情,典型农家生活场景,熔自然美、生活美、友情美于一炉。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他描写的对象——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正如闻一多所说,“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唐诗杂论》)。

  孟浩然与盛唐其他诗人一样,怀有济时用世的强烈愿望。《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这首诗是赠张说的(一说赠张九龄):“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临渊羡鱼”而坐观垂钓,把希望通过张说援引而一登仕途的心情表现得很迫切,有一种不甘寂寞的豪逸之气。外景正好衬托出诗人的广阔胸襟,尤其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是非同凡响的盛唐之音,成为咏洞庭的名句。

  孟浩然禀性孤高狷沽,虽始终抱有济时用世之志,却又不愿折腰曲从。张九龄可举荐王维,却无法举荐他。当他求仕无门,而且应举落第后,就高吟“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岁暮归南山》),放弃仕宦而走向山水,以示不同流俗的清高。如其《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写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同时又表达对友人的怀念,抒发自己独自乘凉时的感慨,一句“恨无知音赏”,表明了诗人清高自赏的寂寞心绪。诗在写法上融入了近体的音律美,中间六句的似对非对又具有素朴的形式美,以山水自适的情怀,融入池月清光、荷风暗香和竹露清响的兴象中,使人顿觉清旷爽朗。

  孟浩然一生多次出游,而且偏爱水行,在乘舟漫游吴越水乡的过程中写了不少山水诗。遇景入咏时,他常从高远处落笔,自寂寞处低徊,随意点染的景物与清淡的情思相融,

  形成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的明秀诗境。《宿建德江》写日暮泊舟时的“客愁”,寂寞惆怅的孤独心绪,因野旷天低、江清月近而愈显清远无际。自然平淡是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尽管他的诗中也有刻画细致、用字精审的工整偶句,如“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秋登兰山寄张五》)、“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但非有意于模山范水,只是一时兴到之语。观其全诗,妙在自然流走、冲淡闲远,不求工而自工。


  王翰与王昌龄

  王翰是盛唐豪侠诗人中进士及第较早的一位,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于睿宗景云元年(710)登进士第,“发言立意,自比王侯”(《旧唐书·王翰传》),为人狂傲而放纵。他入仕后生活放荡,日与才士豪侠游乐,纵酒蓄妓,因此而被贬为道州司马,卒于任上。王翰狂放不羁的行为心态。在盛唐士人中具有典型性,与赤裸裸地追求功名相关连的,是及时富贵行乐思想。

  王翰在《古娥眉怨》中说:“人生百年夜将半,对酒长歌莫长叹。情知白日不可私,一死一生何足算。”以放荡为风骨,在后人看来难免轻狂,但反映出当时士人特有的那种极其坦荡的心情和豪健的气格。王翰诗多一气流转的壮丽俊爽之语,代表作为《凉州词二首》其一:“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以豪饮旷达写征战,连珠丽辞中蕴涵着清刚顿挫之气,极为劲健。此诗以明快的语言、鲜明的节奏透露出一种奔放的情绪,给人以激动和向往,所以“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施补华《岘佣说诗》)。王翰存诗不多,但仅此一首七绝,已足以名世。

  当时真正以七绝闻名的诗人是王昌龄。王昌龄(698-756?),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早年居灞上,曾北游河陇边地。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补秘书省校书郎。七年后中博学宏词科,为汜水尉。因“不护细行,屡见贬斥”(《日唐书·王昌龄传》)。安史之乱时,他被毫州刺史闾丘晓杀害。王昌龄的边塞诗为后世传诵的均为七绝。

  王昌龄性格豪爽,故七言长于五言;而思致缜密,讲究作法,又宜于短章而不宜长篇。为补反映复杂内容时短章的局限,他创作出了以相关连的多首七绝咏边事的连章组诗,即著名的《从军行七首》。《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为军旅苦辛之辞。其中第二首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用热烈喧闹的场面来反衬人物难以排遣的悲怆沉闷的心境,托之以高天秋月照长城的苍凉景色,苍凉中又弥漫一重壮阔的情思氛围。

  因出身孤寒和受道教虚玄思想的影响,王昌龄身上有种一般豪侠之人缺乏的深沉,观察问题较为敏锐,带有透视历史的厚重感。他作诗不是全凭情气,也很讲究立意构思,其作品除豪爽俊丽之外,还有“绪密思清”的特点。他的《出塞二首》(其一)感慨边将无能,致使千百年来不得安宁和平:“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语言含蓄雄放而意境高远深沉,被明人李攀龙誉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该诗主调,是最末一句表现出来的卫国豪情,悲壮浑成,给人以大气磅礴之感,还隐含着对现实中将非其人的讽刺。如此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情感,压缩在短短四句诗中,意脉细密曲折而情气疏宕俊爽,堪称大手笔。

  除早年出手不凡的边塞诗外,王昌龄后来创作的送别诗和以女性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也很出色。由于他被贬后心境有所变化,与王维、孟浩然等山水诗人交往密切,相互影响,加之受南方自然风物的熏陶,晚年诗风偏于清逸明丽,但仍有一种清刚爽朗的基调。《长信秋词五首》是王昌龄写女性的成功之作。其中第三首唱道:“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用冷峻之笔写姣好的容颜还不如空中飞过的寒鸦幸运,因为它们尚能从昭阳殿上飞过,君恩如日,它们的翅膀尚有机会沐浴一点光泽。这是一种生命无着的深沉的幽怨和无奈,是古代宫中多数女性不幸生活的写照,怨苦深沉而委婉含蓄,成为宫怨诗中的佳作。


  高适

  高适(704-765),字达夫,郡望渤海蓨(今河北景县)。早年生活困顿,随父旅居岭南。开元中他曾入长安求仕,但毫无结果。后寓居宋中近十年,贫困落拓。天宝八载(749),他因人举荐,试举有道科中举,授封丘尉。三年后弃官入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掌书记。安史乱起后,他从玄宗至蜀,拜谏议大夫。自此官运亨通,代宗即位后,他入朝为刑部侍郎、转左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官终左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高适诗反映生活面较广,多写边塞生活,为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与岑参齐名,世称“高岑”。

  在动辄自比王侯的盛唐诗人中,高适是唯一做到高官而封侯者。《旧唐书》本传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但他仕途畅达的最后十年作诗并不多,大部分作品是安史之乱以前写的。在高适早年的诗作里,颇多不遇的悲慨,其《宋中别周梁李三子》说:“曾是不得意,适来兼别离。如何一尊酒,翻作满堂悲。”高适是个非常自负、功名心极强的诗人,性情狂放不羁,好交结游侠。想通过立功边塞而封侯的理想和热情,促使他不畏艰险,两次北上蓟门。对边塞生活的实地体验和冷静观察,使他能在第一次北上归来后,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创作出了极负盛名的边塞诗力作《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边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诗中既有对男儿自当横行天下的英雄气概的表彰,也有对战争给征人家庭带来痛苦的深切同情;一方面是对战士浴血奋战而忘我的崇高精神的颂扬,另一方面则是对将领帐前歌舞作乐的不满。作者对当时边塞用兵而将非其人的情形是有看法的,亦不讳言征战的艰苦,但不失奋发激昂的高亢基调,苦难与崇高的对照,更增添了出塞征战的慷慨悲壮。除以沉雄气质和浑厚骨力取胜外,此诗用韵平仄相间,抑扬有节,是七言歌行中运用律句的典范之作。

  高适的边塞诗,多数写于蓟北之行和入河西幕府期间,是据诗人亲临边塞的实际生活体验写成的。除七言歌行外,在表现形式上多采用长篇吟怀式的五言古诗,将作者个人的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塞下曲》作于从军哥舒翰幕府期间:“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抒写出塞从军、征战立功的豪情,表达了热烈向往边功的慷慨志意,诗作显得壮大雄浑、骨气端翔。

  高适作诗以质实的古体见长,律诗好的不多,但他写的一些与从军边塞相关的绝句,亦有气质沉雄、境界壮阔的特点。如《塞上闻笛》:“胡人羌笛戍楼间,楼上萧条明月闲。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诗巧用语意双关,虚实之景交融,寓思委婉而意境阔远,若没有亲临边塞的生活体验,也是不容易写出来的。


  岑参

  岑参(715-770),祖籍南阳,出生于江陵(今湖北江陵)。他的曾祖父、伯祖父和堂伯父都曾做过宰相,父亲做过两任州刺史。但岑参幼年丧父,家道中衰,全靠自己刻苦学习,于天宝三载(744)登进士第,天宝八载(749)弃官从戎,首次出塞,赴龟兹(今新疆库车),入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两年后返回长安,与高适、杜甫等结交唱和。天宝十三载(754),他又再度出塞,赴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入北庭都护府封常清幕中任职约三年。永泰元年(765)出为嘉州刺史,最后流寓成都,卒于客舍。

  岑参也是个热衷于进取功名的诗人,有着强烈的入世精神。在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的盛唐诗人里,岑参是留存作品最多的。他前后两次出塞创作的边塞诗多达70余首。尤其是后一次出塞,他写出了同类题材中最优秀的作品。这些作品充分体现了岑参长于写感觉印象的艺术才能和好奇的个性,他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景。如没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是很难产生这种感觉的,只有盛唐诗人,才能有此开朗胸襟和此种艺术感受。除意奇语奇之外,全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节奏急促,声调激越,也体现出一种音乐的奇美。

  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诗人印象中的军旅生活、边塞风物、异域风情,全都变得神奇瑰丽起来。诗人对此热情地加以歌颂,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艺术表现上,岑参的边塞诗借鉴了高适等人七言歌行纵横跌宕、舒卷自如的体势而加以创新,形式接近乐府,但完全不用乐府古题而自立新题;用韵十分灵活,有基本上一韵到底的(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也有两句换韵(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的。《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极写雪景奇寒,末尾突现青松之枝,虽绝域送别而有奇俊激越之情,不仅意奇、语奇,还兼有调奇之美:

  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交河城边飞鸟绝,轮台路上马蹄滑。晻霭寒氛万里凝,阑干阴崖千丈冰。将军狐裘卧不暖,都护宝刀冻欲断。正是天山雪下时,送君走马归京师。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

  岑参擅长的体裁是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他以边塞生活为题的七绝也多佳作,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赴边塞时对家乡和亲友的思念,情真意切。虽只是用家常话写眼前景致,却道出人人胸臆中语,反映了诗人感情生活及诗风深沉细腻的一面,遂成为客中绝唱。杜甫在《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中说:“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高、岑并称始于此。
 

本文标签:宁夏自考 历史类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考点十三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nxzk.nx.cn

本文地址:http://www.nxzk.nx.cn/lsl/9803.html


关注宁夏自考网微信公众号

《宁夏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