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考点七

发布日期:2018-05-23 12:29:17 编辑整理:宁夏自考网 【字体: 】   【自考招生老师微信】
立即购买

《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199元/科!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宋书·陶潜传》:“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据《宋书》《晋书》陶潜传载,渊明为晋成帝时大司马陶侃曾孙,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至陶渊明时家道衰落,家境贫寒。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他性情任真,脱颖不羁,嗜酒,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常著诗文自娱以示己志,不计得失。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起为江州祭酒,然不堪忍受吏府拘束,也不愿做小小吏职,不久便辞职而归。后州府又召为主簿,他辞谢不就。安帝隆安四年(400)至五年,曾一度在荆州为吏。元兴三年(404)复为镇军参军,在刘裕幕府任职。义熙元年(405)再为建威将军参军,三月赴建康就任。同年八月,改为彭泽令,不久辞官归田。从此退隐不仕,安身立命于田园。陶渊明是晋宋时代著名的大诗人、辞赋散文家,所著诗文一并流传于世,有集八卷。

  少年的陶渊明,好学不拘。一方面“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滔》一六),一方面“学不称师,文取旨达”(颜延之《陶征士诔》序)。而且天性闲静,热爱自然。稍长,也曾有大济苍生之心,“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他思想上的更主要一面,是受魏晋以来名士传统的影响,尤其东晋士人清虚恬淡心态的影响,而形成了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人生态度。他尝撰《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奎,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转于自考 365)

  由于渊明思想上的两个方面交互起作用,就造成了他在29岁至41岁当中屡仕屡隐,内心的矛盾斗争见之于其行事。

  眇眇弧舟逝,绵绵归思纡。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余。目倦川涂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真想初在襟,谁谓行迹拘。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他深深向往的,还是飞鸟游鱼般的自由自在。至于出仕,只是不违背“真想”的不拘形迹的随运顺化而已。如果不太受拘束,还可聊以为之,但并非真心追求仕禄。如果真的是大违初衷,则断不可为,而宁肯抱贫退隐。这就是“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果然,在他任彭泽令也即最后一次出仕时,这个矛盾爆发了。萧统《陶渊明传》称:

  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粇,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粇.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征著作郎,不就。

  这样,陶渊明就在41岁那年,彻底结束了时宦时隐的阶段,开始了他一往不回的田园生活。

  渊明在挂冠甫始,就在《归去来兮辞》中想象了田园生活的自由美好。归耕后,他心情愉快,夙愿得酬,其欣喜溢于言表。他安贫乐道,心境澄明,真正做到了与自然泯合为一,同时也创造出了平淡自然而又韵味深厚的田园诗歌,垂范后昆。

  陶渊明达到了一种物我一体、心与道冥的人生境界。他领悟到大自然的不息生机是自己生命的最好安归之所,完全融入到自然中去。在他的心目中,大自然的一切都生生不息,自乐自得地存在,一切都那么和谐美好。如其《读山海经》其一: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以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面对人生的苦患,他除了以老庄无为的玄学人生观去对待,更重要的,是靠儒家的思想力量,是儒家一片仁心与安于贫穷的道德准则。对世界的不公正不合理的不满,他没有化为牢骚,而是对人生充满着一种仁民爱物的胸怀。《桃花源记》中淳朴和睦、安居乐业的社会是他这种胸怀的流露。面对贫穷,他以儒家安贫乐道的精神处之,有箪食瓢饮不改其乐的高尚情怀和宁静心境,如《咏贫士》其四:“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好爵吾不萦,厚馈吾不酬。一旦寿命尽,蔽覆仍不周。岂不知其极,非道故无忧。从来将千载,未复见斯俦。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 (转于宁夏自考网)

  另外,佛家般若思想也影响了陶渊明。般若思想认为世间一切皆如梦幻、镜花水月,原为幻像本非实有。那么一念心寂万境皆虚,一切世界种种相既虚幻不实,则不如意事之烦恼也自行消解。陶诗中也流露出痕迹:“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归园田居》其四)“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饮酒》其八)“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形影神》)这样,陶渊明摆脱了人间世俗的种种羁绊烦扰,在精神上真正达到了委运任化、与自然泯一的境界,并由此创造出了格高千古的优秀诗篇。


  陶渊明的诗歌成就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贡献,就是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在陶渊明之前,山水题材已进入到诗歌当中。曹操的《观沧海》,以及西晋的金谷宴集、兰亭修禊等诗,都有对山水的描写,但都是从观赏自然的角度写出的。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只是登临游赏而兴吟咏,或助兴己怀,或借以悟道,而不能真正地生活于其中,与自己的观赏对象融为一体。陶渊明的田园诗则迥异于此。他写的田园风物、稼穑生活,都是他生活于其中的不可或缺的需要,他已与它们完全融合为一。他不是田园生活的旁观者和欣赏者,而是其中的一员。所以,他不是泛咏山林,而是亲切自然地描绘出田园风光,写出它的恬美意境和朴茂生气,代表作是《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杂尘,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并未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对草屋茅舍、榆柳桃李、远村炊烟、鸡鸣狗吠的白描,流露出对田园风物的由衷喜爱和深切依恋。读者亦可体味出诗人那纯净的心地和平静的心境,与简朴恬静的田园风光交融为一了。

  陶渊明的田园诗还真实地描写了自己的躬耕生活,对劳动的艰辛诗人却表现出平静乐观的心态,躬耕之志始终不渝。这在陶渊明之前是没有的,但此后却成为诗文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陶诗的开创之功是唯一的关键。宁肯力耕而不肯同流合污,成为高洁士人人格的理想和楷模。《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写出了诗人的人生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诗人认为只有通过劳动才能获得人生基本所需的衣食,虽然田家劳作辛苦,四体诚疲,但可免掉“异患”带来的心理精神负担,劳作后盥洗小酌,亦堪欣慰。所以,在陶渊明的笔下,劳动是艺术化了的很有诗意的行为。 (来源:宁夏自考网)

  另外,陶渊明的田园诗中还记叙了他与农夫野老、素心挚友的往还,如《移居》二首:“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其一)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另一贡献,就是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建安诗歌为中国文学带来一种慷慨悲凉的美,西晋诗人为中国文学带来绮丽之美,而陶渊明则开拓了一个以冲淡为美的天地。他诗作的境界韵味,是一种平和淡泊,于世事无所争,无所求,心与自然泯一的人生境界的自然流露,表现为宁静平淡的境界,是一种新的意境美的类型。苏轼在《与苏辙书》中说:“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东坡续集》卷三)是说他诗歌的平淡不是淡而无味,而是意味隽永,也就是平淡自然却韵味淳厚。陶渊明有平和淡泊的人生境界,自然流露于诗,因之其诗才具有平淡自然之美。最能代表渊明冲淡之美的诗,莫过于《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这首诗之所以千古激动人心,就在于他创造出一个宁静平和的精神境界。人、山川、空气、飞鸟,原本只是一和谐之整体,原本无须区分。“悠然”见者,盖无可无不可,非有意为之,乃无意间之相遇。在此物我泯一的境界中,人生之种种真谛实已寓含其中,然亦不须说,不必说,已经尽在意中。忘言者,正在不言中也。这样一个精神境界,留给人的是一种无尽的向往,这就是韵味。

  形成陶诗平淡自然之美的原因,一在于诗人心境的平和散淡,二在于诗人语言的平易质朴。

  就诗歌语言说,陶诗的特点是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纯净之美。钟嵘说陶诗“文体省净,殆无长语”(《诗品》卷中),指出陶诗语言简洁纯净。他不用夸张的铺排和绮艳的色彩,不用刻意雕琢的对仗和深僻的典故,他诗句的魅力,在于全是性情中自然流出的言语,在于内在的感情力量。他向往的是闲适淡泊的人生,他要表达的情怀,是一片纯真心地,而非矫饰的感情世界,所以他选择的只能是这种纯净的去尽华饰的语言。但是,陶诗的语言又不是未经加工锤炼的粗糙平俗的民间口头语言,而是语言巨匠剥落浮华后高度凝练所能达到的更高境界和水平。所以,陶诗语言是不露斧凿却高度艺术化的传神之笔,是诗歌大师语言功力炉火纯青的极致化境,非寻常辈可比拟。元好问说陶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绝旬三十首》其四),殆非虚誉。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主要在于田园诗的创作和冲淡之美境界的创作。但对于一位杰出诗人来说,他的诗歌创作还有丰富的多样性。正如鲁迅所说的,陶渊明并非浑身“静穆”,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形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题未定草》六、七)。如《咏荆轲》就是一例。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殁,千载有余情。

  写得慷慨激昂,豪情迸溢,表现了诗人豪迈诗风的一面。另外,陶诗亦有磊落不平的悲愤之句,“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杂诗》其二);亦有忍饥抱寒的愁苦之音,“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沈德潜说陶诗“有忧勤语,有自任语,有知足语,有悲愤语,有乐天安命语,有物我同得语”(《说诗啐语》上),正是看到了陶诗丰富多样的特点。


  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

  陶渊明今传散文四篇:《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与子俨等书》,以前二者成就为最高。《五柳先生传》(见本章第一节)是一篇带自叙传性质的散文,文笔简洁省净,全文共百余字,却传神入化地写出一个高洁脱俗、安贫乐道的隐者,既属夫子自道,而又寄托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人生理想。《桃花源记》则通过描写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也从而对现实社会的黑暗进行了反讽。

  作者向往一个和平、安定、康乐、富足的社会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向往民风淳朴的人际关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种没有压迫剥削的平等制度,和乐恬静、纯朴敦厚的美好风俗,自给自足、丰衣足食的和平生活,成为后代人世世追求呼唤的人间乐土。在写法上,以纪实手法写虚构故事,颇具奇趣。在语言上,自然简洁而极生动,“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均有以少胜多之妙。

  渊明今存辞赋三篇:《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闲情赋》。《归去来兮辞》作于彭泽挂冠之时,全篇流溢着诗人摆脱官场返归田园的欣喜之情,行文亦随之流畅轻快,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侯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兮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以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

  本篇首段写辞官之喜,“归去来兮”,是一声自由的召唤,又是归返自然的欢呼。接一反问,“田园将芜胡不归”,强化了归去的决心。继之痛悔以前口腹自役的仕宦之路,末写轻松愉快地踏上归程。中间两段则欣快地想象着即将重新开始的田园生活,不但有怡人的风景,而且有温暖的感情。末段则以议论的方式表达了自己乐天顺化的人生态度。摆脱官场世俗的羁绊,返归田园与自然,以求得内心的宁静与恬适,成为后世文人脱离世事矛盾纠缠,返归精神家园的一条共同道路,干百年来有无数文人高唱“归去来”而归隐田园,显示了《归去来兮辞》无限的思想及艺术魅力。

  另两篇赋,则又一次显示陶渊明创作的丰富多样性。《感士不遇赋》是传统题材,自董仲舒《士不遇赋》以来,代有继作。渊明此赋亦是感叹才志之士往往不遇,自古而然。此文感慨悲愤,情绪强烈,与渊明大多作品的平淡风格不侔。尤可注意的是《闲情赋》,其中写到曾对意中女子的深切思念,极为细腻,譬喻妙切,辞采绮丽:

  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愿在发而为泽,刷玄鬓于颓肩;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以枯煎。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而闲扬;悲脂粉之尚鲜,或取毁于华妆。愿在莞而为席,安弱体于三秋;悲文菌之代御,方经年而见求。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楹;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飚于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顾襟袖以绵邈。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而哀来,终推我而辍音。

  十愿十悲,角度各个不同,然无不巧妙妥帖地传达出作者热烈缠绵的情思,与陶渊明淡泊的人生境界迥异。但这也说明陶渊明曾经有过的大胆热烈爱情,并具有写作抒发这种爱情的美妙文字的能力。而且,也说明了他的平淡自然之语言实在是“豪华落尽”后的“真淳”。

  陶渊明还有韵文五篇。其中《扇上画赞》、《咏史述》两篇均为题咏;祭文三篇,而以《自祭文》为较有特色,表现了作者归耕不悔的心情。“勤靡余劳,心有常闲”,田作虽苦,而心常适然。末尾说到生死观念,“人生实难,死如之何”,表现出对死亡的达观态度。

本文标签:宁夏自考 历史类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考点七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nxzk.nx.cn

本文地址:http://www.nxzk.nx.cn/lsl/9797.html



关注宁夏自考网微信公众号

《宁夏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

宁夏自考便捷服务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考点七

日期:2018-05-23 12:29:17  整理:宁夏自考网  浏览(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宋书·陶潜传》:“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据《宋书》《晋书》陶潜传载,渊明为晋成帝时大司马陶侃曾孙,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至陶渊明时家道衰落,家境贫寒。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他性情任真,脱颖不羁,嗜酒,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常著诗文自娱以示己志,不计得失。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起为江州祭酒,然不堪忍受吏府拘束,也不愿做小小吏职,不久便辞职而归。后州府又召为主簿,他辞谢不就。安帝隆安四年(400)至五年,曾一度在荆州为吏。元兴三年(404)复为镇军参军,在刘裕幕府任职。义熙元年(405)再为建威将军参军,三月赴建康就任。同年八月,改为彭泽令,不久辞官归田。从此退隐不仕,安身立命于田园。陶渊明是晋宋时代著名的大诗人、辞赋散文家,所著诗文一并流传于世,有集八卷。

  少年的陶渊明,好学不拘。一方面“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滔》一六),一方面“学不称师,文取旨达”(颜延之《陶征士诔》序)。而且天性闲静,热爱自然。稍长,也曾有大济苍生之心,“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他思想上的更主要一面,是受魏晋以来名士传统的影响,尤其东晋士人清虚恬淡心态的影响,而形成了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人生态度。他尝撰《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奎,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转于自考 365)

  由于渊明思想上的两个方面交互起作用,就造成了他在29岁至41岁当中屡仕屡隐,内心的矛盾斗争见之于其行事。

  眇眇弧舟逝,绵绵归思纡。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余。目倦川涂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真想初在襟,谁谓行迹拘。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他深深向往的,还是飞鸟游鱼般的自由自在。至于出仕,只是不违背“真想”的不拘形迹的随运顺化而已。如果不太受拘束,还可聊以为之,但并非真心追求仕禄。如果真的是大违初衷,则断不可为,而宁肯抱贫退隐。这就是“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果然,在他任彭泽令也即最后一次出仕时,这个矛盾爆发了。萧统《陶渊明传》称:

  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粇,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粇.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征著作郎,不就。

  这样,陶渊明就在41岁那年,彻底结束了时宦时隐的阶段,开始了他一往不回的田园生活。

  渊明在挂冠甫始,就在《归去来兮辞》中想象了田园生活的自由美好。归耕后,他心情愉快,夙愿得酬,其欣喜溢于言表。他安贫乐道,心境澄明,真正做到了与自然泯合为一,同时也创造出了平淡自然而又韵味深厚的田园诗歌,垂范后昆。

  陶渊明达到了一种物我一体、心与道冥的人生境界。他领悟到大自然的不息生机是自己生命的最好安归之所,完全融入到自然中去。在他的心目中,大自然的一切都生生不息,自乐自得地存在,一切都那么和谐美好。如其《读山海经》其一: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以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面对人生的苦患,他除了以老庄无为的玄学人生观去对待,更重要的,是靠儒家的思想力量,是儒家一片仁心与安于贫穷的道德准则。对世界的不公正不合理的不满,他没有化为牢骚,而是对人生充满着一种仁民爱物的胸怀。《桃花源记》中淳朴和睦、安居乐业的社会是他这种胸怀的流露。面对贫穷,他以儒家安贫乐道的精神处之,有箪食瓢饮不改其乐的高尚情怀和宁静心境,如《咏贫士》其四:“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好爵吾不萦,厚馈吾不酬。一旦寿命尽,蔽覆仍不周。岂不知其极,非道故无忧。从来将千载,未复见斯俦。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 (转于宁夏自考网)

  另外,佛家般若思想也影响了陶渊明。般若思想认为世间一切皆如梦幻、镜花水月,原为幻像本非实有。那么一念心寂万境皆虚,一切世界种种相既虚幻不实,则不如意事之烦恼也自行消解。陶诗中也流露出痕迹:“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归园田居》其四)“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饮酒》其八)“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形影神》)这样,陶渊明摆脱了人间世俗的种种羁绊烦扰,在精神上真正达到了委运任化、与自然泯一的境界,并由此创造出了格高千古的优秀诗篇。


  陶渊明的诗歌成就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贡献,就是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在陶渊明之前,山水题材已进入到诗歌当中。曹操的《观沧海》,以及西晋的金谷宴集、兰亭修禊等诗,都有对山水的描写,但都是从观赏自然的角度写出的。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只是登临游赏而兴吟咏,或助兴己怀,或借以悟道,而不能真正地生活于其中,与自己的观赏对象融为一体。陶渊明的田园诗则迥异于此。他写的田园风物、稼穑生活,都是他生活于其中的不可或缺的需要,他已与它们完全融合为一。他不是田园生活的旁观者和欣赏者,而是其中的一员。所以,他不是泛咏山林,而是亲切自然地描绘出田园风光,写出它的恬美意境和朴茂生气,代表作是《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杂尘,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并未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对草屋茅舍、榆柳桃李、远村炊烟、鸡鸣狗吠的白描,流露出对田园风物的由衷喜爱和深切依恋。读者亦可体味出诗人那纯净的心地和平静的心境,与简朴恬静的田园风光交融为一了。

  陶渊明的田园诗还真实地描写了自己的躬耕生活,对劳动的艰辛诗人却表现出平静乐观的心态,躬耕之志始终不渝。这在陶渊明之前是没有的,但此后却成为诗文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陶诗的开创之功是唯一的关键。宁肯力耕而不肯同流合污,成为高洁士人人格的理想和楷模。《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写出了诗人的人生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诗人认为只有通过劳动才能获得人生基本所需的衣食,虽然田家劳作辛苦,四体诚疲,但可免掉“异患”带来的心理精神负担,劳作后盥洗小酌,亦堪欣慰。所以,在陶渊明的笔下,劳动是艺术化了的很有诗意的行为。 (来源:宁夏自考网)

  另外,陶渊明的田园诗中还记叙了他与农夫野老、素心挚友的往还,如《移居》二首:“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其一)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另一贡献,就是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建安诗歌为中国文学带来一种慷慨悲凉的美,西晋诗人为中国文学带来绮丽之美,而陶渊明则开拓了一个以冲淡为美的天地。他诗作的境界韵味,是一种平和淡泊,于世事无所争,无所求,心与自然泯一的人生境界的自然流露,表现为宁静平淡的境界,是一种新的意境美的类型。苏轼在《与苏辙书》中说:“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东坡续集》卷三)是说他诗歌的平淡不是淡而无味,而是意味隽永,也就是平淡自然却韵味淳厚。陶渊明有平和淡泊的人生境界,自然流露于诗,因之其诗才具有平淡自然之美。最能代表渊明冲淡之美的诗,莫过于《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这首诗之所以千古激动人心,就在于他创造出一个宁静平和的精神境界。人、山川、空气、飞鸟,原本只是一和谐之整体,原本无须区分。“悠然”见者,盖无可无不可,非有意为之,乃无意间之相遇。在此物我泯一的境界中,人生之种种真谛实已寓含其中,然亦不须说,不必说,已经尽在意中。忘言者,正在不言中也。这样一个精神境界,留给人的是一种无尽的向往,这就是韵味。

  形成陶诗平淡自然之美的原因,一在于诗人心境的平和散淡,二在于诗人语言的平易质朴。

  就诗歌语言说,陶诗的特点是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纯净之美。钟嵘说陶诗“文体省净,殆无长语”(《诗品》卷中),指出陶诗语言简洁纯净。他不用夸张的铺排和绮艳的色彩,不用刻意雕琢的对仗和深僻的典故,他诗句的魅力,在于全是性情中自然流出的言语,在于内在的感情力量。他向往的是闲适淡泊的人生,他要表达的情怀,是一片纯真心地,而非矫饰的感情世界,所以他选择的只能是这种纯净的去尽华饰的语言。但是,陶诗的语言又不是未经加工锤炼的粗糙平俗的民间口头语言,而是语言巨匠剥落浮华后高度凝练所能达到的更高境界和水平。所以,陶诗语言是不露斧凿却高度艺术化的传神之笔,是诗歌大师语言功力炉火纯青的极致化境,非寻常辈可比拟。元好问说陶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绝旬三十首》其四),殆非虚誉。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主要在于田园诗的创作和冲淡之美境界的创作。但对于一位杰出诗人来说,他的诗歌创作还有丰富的多样性。正如鲁迅所说的,陶渊明并非浑身“静穆”,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形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题未定草》六、七)。如《咏荆轲》就是一例。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殁,千载有余情。

  写得慷慨激昂,豪情迸溢,表现了诗人豪迈诗风的一面。另外,陶诗亦有磊落不平的悲愤之句,“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杂诗》其二);亦有忍饥抱寒的愁苦之音,“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沈德潜说陶诗“有忧勤语,有自任语,有知足语,有悲愤语,有乐天安命语,有物我同得语”(《说诗啐语》上),正是看到了陶诗丰富多样的特点。


  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

  陶渊明今传散文四篇:《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与子俨等书》,以前二者成就为最高。《五柳先生传》(见本章第一节)是一篇带自叙传性质的散文,文笔简洁省净,全文共百余字,却传神入化地写出一个高洁脱俗、安贫乐道的隐者,既属夫子自道,而又寄托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人生理想。《桃花源记》则通过描写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也从而对现实社会的黑暗进行了反讽。

  作者向往一个和平、安定、康乐、富足的社会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向往民风淳朴的人际关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种没有压迫剥削的平等制度,和乐恬静、纯朴敦厚的美好风俗,自给自足、丰衣足食的和平生活,成为后代人世世追求呼唤的人间乐土。在写法上,以纪实手法写虚构故事,颇具奇趣。在语言上,自然简洁而极生动,“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均有以少胜多之妙。

  渊明今存辞赋三篇:《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闲情赋》。《归去来兮辞》作于彭泽挂冠之时,全篇流溢着诗人摆脱官场返归田园的欣喜之情,行文亦随之流畅轻快,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侯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兮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以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

  本篇首段写辞官之喜,“归去来兮”,是一声自由的召唤,又是归返自然的欢呼。接一反问,“田园将芜胡不归”,强化了归去的决心。继之痛悔以前口腹自役的仕宦之路,末写轻松愉快地踏上归程。中间两段则欣快地想象着即将重新开始的田园生活,不但有怡人的风景,而且有温暖的感情。末段则以议论的方式表达了自己乐天顺化的人生态度。摆脱官场世俗的羁绊,返归田园与自然,以求得内心的宁静与恬适,成为后世文人脱离世事矛盾纠缠,返归精神家园的一条共同道路,干百年来有无数文人高唱“归去来”而归隐田园,显示了《归去来兮辞》无限的思想及艺术魅力。

  另两篇赋,则又一次显示陶渊明创作的丰富多样性。《感士不遇赋》是传统题材,自董仲舒《士不遇赋》以来,代有继作。渊明此赋亦是感叹才志之士往往不遇,自古而然。此文感慨悲愤,情绪强烈,与渊明大多作品的平淡风格不侔。尤可注意的是《闲情赋》,其中写到曾对意中女子的深切思念,极为细腻,譬喻妙切,辞采绮丽:

  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愿在发而为泽,刷玄鬓于颓肩;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以枯煎。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而闲扬;悲脂粉之尚鲜,或取毁于华妆。愿在莞而为席,安弱体于三秋;悲文菌之代御,方经年而见求。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楹;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飚于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顾襟袖以绵邈。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而哀来,终推我而辍音。

  十愿十悲,角度各个不同,然无不巧妙妥帖地传达出作者热烈缠绵的情思,与陶渊明淡泊的人生境界迥异。但这也说明陶渊明曾经有过的大胆热烈爱情,并具有写作抒发这种爱情的美妙文字的能力。而且,也说明了他的平淡自然之语言实在是“豪华落尽”后的“真淳”。

  陶渊明还有韵文五篇。其中《扇上画赞》、《咏史述》两篇均为题咏;祭文三篇,而以《自祭文》为较有特色,表现了作者归耕不悔的心情。“勤靡余劳,心有常闲”,田作虽苦,而心常适然。末尾说到生死观念,“人生实难,死如之何”,表现出对死亡的达观态度。

本文标签:宁夏自考 历史类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考点七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nxzk.nx.cn

本文地址:http://www.nxzk.nx.cn/lsl/9797.html


关注宁夏自考网微信公众号

《宁夏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