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学习笔记 智力的理论

发布日期:2018-05-23 12:27:57 编辑整理:宁夏自考网 【字体: 】   【自考招生老师微信】
立即购买

《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199元/科!

智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涉及整个的开放性动态心理系统,具有复杂的结构。分析智力的结构,对于深入理解智力的本质,合理地设计度量智力的工具,科学地拟定智力培养计划,都有重要意义。自20世纪初,心理学家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人的智力提出假设,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下面介绍几种主要的理论。

一、智力的因素论

(一)智力的二因素说

    研究智力的一种传统方法是测量法,或心理测量学途径。指通过编制适宜的测验,对智力行为加以测量,然后依据测验分数的统计分析做出推论。

    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C.Spearman)在20世纪初最早对智力问题进行了探讨。他发现,几乎所有心理能力测验之间都存在正相关。斯皮尔曼提出,在各种心理任务上的普遍相关是由一个非常一般性的心理能力因素或称g因素所决定。在一切心理任务上,都包括一般因素(g因素)和某个特殊因素(或称s因素)两种因素。g因素是人的一切智力活动的共同基础,s因素只与特定的智力活动有关。一个人在各种测验结果上所表现出来的正相关,是由于它们含有共同的g因素;而它们之间又不完全相同,则是由于每个测验包含着不同的s因素。斯皮尔曼认为,g因素就是智力,它不能直接由任何一个单一的测验题目度量,但可以由许多不同测验题目的平均成绩进行近似的估计。

(二)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

    20世纪中期以后,卡特尔(Raymond Cattell,1963)提出了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他认为,一般智力或g因素可以进一步分成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种。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验度量,如逻辑推理测验、记忆广度测验、解决抽象问题和信息加工速度测验等。晶体智力指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由词汇、社会推理以及问题解决等测验度量。

    卡特尔认为,流体智力的主要作用是学习新知识和解决新异问题,它主要受人的生物学因素影响;晶体智力测量的是知识,是人们学会的东西,它的主要作用是处理熟悉的、已加工过的问题。晶体智力一部分是由教育和决定的,一部分是早期流体智力发展的结果。

    到80年代,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经历不同的发展历程。和其他生物学方面的能力一样,流体智力随生理成长曲线的变化而变化,在20岁左右达到顶峰,在成年期保持一段时间以后,开始逐渐下降;而晶体智力的发展在成年期不仅不下降,反而在以后的过程中还会有所增长。由于流体智力影响晶体智力,它们彼此相关,因此,我们可以假想,不管人的能力有多少种,也不论要处理的任务性质如何,在一切测验分数或成绩的背后,存在一种类似于g因素的一般心理能力。在大多数智力测验中,均包括偏重于测量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的两类题目。

(三)智力多因素论

    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L.L.Thurstone,1938)对芝加哥大学的学生实施了56个能力测验,他发现,某些能力测验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而与其他测验的相关较低,它们可归为7个不同的测验群:字词流畅性,语词理解,空间能力,知觉速度,计数能力,归纳推理能力和记忆能力。瑟斯顿认为,斯皮尔曼的二因素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这种结果,而且过分强调g因素也达不到区分个体差异的目的。因此,他提出智力由以上7种基本心理能力构成,并且各基本能力之间彼此独立,这是一种多因素论。根据这种思想,瑟斯顿编制了基本心理能力测验。研究结果发现,7种基本能力之间都有不同程度的正相关,似乎仍可以抽象出更高级的心理因素,也就是g因素。

二、多元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Gardner)提出的。他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由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这7种智力为:

    (1)言语智力,渗透在所有语言能力之中,包括阅读、写文章以及日常会话能力。
    (2)逻辑一数学智力,包括数学运算与逻辑思维能力,如做数学证明题及逻辑推理。
    (3)空间智力,包括导航、认识环境、辨别方向的能力,比如查阅地图和绘画等。
    (4)音乐智力,包括对声音的辨别与韵律表达的能力,比如拉小提琴或作曲等。
    (5)身体运动智力,包括支配肢体完成精密作业的能力,比如打篮球、跳舞等。
    (6)人际智力,包括与人交往且能和睦相处的能力,比如理解别人的行为、动机或情绪。
    (7)内省智力,对自身内部世界的状态和能力具有较高的敏感水平,包括认识自己并选择自己生活方向的能力。

三、智力结构论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ui1ford)认为,智力活动可以区分出三个维度,即内容、操作和产物,这三个维度的各个成分可以组成为一个三维结构模型。智力活动的内容包括听觉、视觉(所听到、看到的具体材料,如大小、形状、位置、颜色)、符号(字母、数字及其他符号)、语义(语言的意义概念)和行为(本人及别人的行为)。它们是智力活动的对象或材料。智力操作指智力活动的过程,它是由上述种种对象引起的,包括认知(理解、再认)、记忆(保持)、发散思维(寻找各种答案或思想)、聚合思维(寻找最好、最适当、最普通的答案)和评价(做出某种决定)。智力活动的产物是指运用上述智力操作所得到的结果。这些结果可以按单元计算(单元),可以分类处理(分类),也可以表现为关系、转换、系统和应用。由于三个维度的存在,人的智力可以在理论上区分为5×5×6=150种(见图6.3)。

图6.3 三维智力结构模型

    吉尔福特的三维智力结构模型同时考虑到智力活动的内容、过程和产品,这对推动智力测验工作起了重要的作用。1971年吉尔福特宣布,经过测验已经证明了三维智力模型中的近百种能力。这一成就对智力测验的理论与实践,无疑是巨大的鼓舞。

四、智力的认知理论

    20世纪下半叶认知心理学兴起后,对智力的研究出现了另一条重要的研究途径,即信息加工途径。认知心理学家关心的不是智力活动的结果,而是信息加工过程。他们探讨的问题是:为了解答某种智力任务,必须经历哪些心理操作;测验成绩的哪些方面取决于过去的学习,哪些方面取决于注意、短时记忆或信息加工速度等等。换言之,由于智力活动过程与结果联系密切,智力可以通过考察信息加工过程上的差异来进行研究。

(一)智力的三元理论

    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斯腾伯格(Robert sternberg)试图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解释智力行为,于80年代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论。他认为,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对智力的三个方面予以说明,即智力的内部构成成分,这些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

    首先,斯腾伯格认为,智力的内部构成涉及思维的三种成分,即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元成分指控制行为表现和知识获得的过程,它负责行为的计划、策略与监控,如确定问题的性质,选择解题步骤,分配心理资源,调整解题思路等;操作成分是指接收刺激,将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中,比较刺激,从长时记忆提取信息,以及做出判断反应的过程,负责执行元成分的决策;知识获得成分是指用于获取和保存新信息的过程,负责新信息的编码与存贮。在认知性智力活动中,元成分起着最重要的核心作用,它决定人们解决问题时使用的策略。例如,对类比推理过程的研究发现,推理能力强的人完成得比推理能力差的人更快,也更准确,但他们在进行解题中先花费较多的时间去理解问题,而不是急于得出答案。

    智力的第二个方面涉及内部成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它指根据经验调整所运用的成分从而获益的能力,或称为经验性智力。经验性智力既包括有效地应付从未见过的新异事物,也包括自动地应付熟悉的事情。在任务非常熟悉的时候,良好表现依赖于操作成分的自动执行,如阅读、驾车、打字时的自动编码等等;而在任务不熟悉时,良好的成绩依赖于元成分对推理和问题解决的辅助方式。

    最后,在日常生活中,智力是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智力的这方面特点又称作情境智力。为了达到目标,凡是有一定智力的人都能运用操作成分、知识获得成分和元成分。但是,智力行为是因条件的改变而变化的,在不同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行为有不同的表现,比如,一个人在实验室中解决物理问题时所用到的知识和元成分,与他力图摆脱尴尬处境、平息家庭冲突时所用到的知识和元成分完全不同。有些人可能并不具备很高的学历,也可能难以清楚地表达他们是如何处理现实事物的,但他们却非常擅长解决日常事务问题,例如解决人事纠纷和讨价还价。在这种意义上,情境性智力又称作实践智力。

(二)PASS模型

    加拿大心理学家达斯(J.P.Das)结合鲁利亚的神经生理学成果提出了研究认知活动的PASS模型,他在此基础上编制的测验称为认知评估系统(CAS)。PASS是指"计划一注意一同时性加工一继时性加工"。它包含三层认知系统和四种认知过程。其中注意系统又称注意一唤醒系统,它是整个系统的基础;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系统称为信息加工系统,处于中间层次;计划系统处于最高层次。三个系统协调合作,保证了一切智力活动的运行。PASS模型认为,注意、信息编码和计划之间是相互作用并且相互影响的,计划过程需要一个充分的唤醒状态,以使注意能够集中,进而促使计划的产生。编码和计划过程也密不可分,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任务往往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编码,个体如何加工这些信息也是计划的功能,所以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也要受到计划的影响。

本文标签:宁夏自考 教育类 心理学学习笔记 智力的理论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nxzk.nx.cn

本文地址:http://www.nxzk.nx.cn/jyl846/7512.html



关注宁夏自考网微信公众号

《宁夏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

宁夏自考便捷服务

心理学学习笔记 智力的理论

日期:2018-05-23 12:27:57  整理:宁夏自考网  浏览(

智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涉及整个的开放性动态心理系统,具有复杂的结构。分析智力的结构,对于深入理解智力的本质,合理地设计度量智力的工具,科学地拟定智力培养计划,都有重要意义。自20世纪初,心理学家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人的智力提出假设,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下面介绍几种主要的理论。

一、智力的因素论

(一)智力的二因素说

    研究智力的一种传统方法是测量法,或心理测量学途径。指通过编制适宜的测验,对智力行为加以测量,然后依据测验分数的统计分析做出推论。

    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C.Spearman)在20世纪初最早对智力问题进行了探讨。他发现,几乎所有心理能力测验之间都存在正相关。斯皮尔曼提出,在各种心理任务上的普遍相关是由一个非常一般性的心理能力因素或称g因素所决定。在一切心理任务上,都包括一般因素(g因素)和某个特殊因素(或称s因素)两种因素。g因素是人的一切智力活动的共同基础,s因素只与特定的智力活动有关。一个人在各种测验结果上所表现出来的正相关,是由于它们含有共同的g因素;而它们之间又不完全相同,则是由于每个测验包含着不同的s因素。斯皮尔曼认为,g因素就是智力,它不能直接由任何一个单一的测验题目度量,但可以由许多不同测验题目的平均成绩进行近似的估计。

(二)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

    20世纪中期以后,卡特尔(Raymond Cattell,1963)提出了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他认为,一般智力或g因素可以进一步分成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种。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验度量,如逻辑推理测验、记忆广度测验、解决抽象问题和信息加工速度测验等。晶体智力指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由词汇、社会推理以及问题解决等测验度量。

    卡特尔认为,流体智力的主要作用是学习新知识和解决新异问题,它主要受人的生物学因素影响;晶体智力测量的是知识,是人们学会的东西,它的主要作用是处理熟悉的、已加工过的问题。晶体智力一部分是由教育和决定的,一部分是早期流体智力发展的结果。

    到80年代,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经历不同的发展历程。和其他生物学方面的能力一样,流体智力随生理成长曲线的变化而变化,在20岁左右达到顶峰,在成年期保持一段时间以后,开始逐渐下降;而晶体智力的发展在成年期不仅不下降,反而在以后的过程中还会有所增长。由于流体智力影响晶体智力,它们彼此相关,因此,我们可以假想,不管人的能力有多少种,也不论要处理的任务性质如何,在一切测验分数或成绩的背后,存在一种类似于g因素的一般心理能力。在大多数智力测验中,均包括偏重于测量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的两类题目。

(三)智力多因素论

    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L.L.Thurstone,1938)对芝加哥大学的学生实施了56个能力测验,他发现,某些能力测验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而与其他测验的相关较低,它们可归为7个不同的测验群:字词流畅性,语词理解,空间能力,知觉速度,计数能力,归纳推理能力和记忆能力。瑟斯顿认为,斯皮尔曼的二因素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这种结果,而且过分强调g因素也达不到区分个体差异的目的。因此,他提出智力由以上7种基本心理能力构成,并且各基本能力之间彼此独立,这是一种多因素论。根据这种思想,瑟斯顿编制了基本心理能力测验。研究结果发现,7种基本能力之间都有不同程度的正相关,似乎仍可以抽象出更高级的心理因素,也就是g因素。

二、多元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Gardner)提出的。他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由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这7种智力为:

    (1)言语智力,渗透在所有语言能力之中,包括阅读、写文章以及日常会话能力。
    (2)逻辑一数学智力,包括数学运算与逻辑思维能力,如做数学证明题及逻辑推理。
    (3)空间智力,包括导航、认识环境、辨别方向的能力,比如查阅地图和绘画等。
    (4)音乐智力,包括对声音的辨别与韵律表达的能力,比如拉小提琴或作曲等。
    (5)身体运动智力,包括支配肢体完成精密作业的能力,比如打篮球、跳舞等。
    (6)人际智力,包括与人交往且能和睦相处的能力,比如理解别人的行为、动机或情绪。
    (7)内省智力,对自身内部世界的状态和能力具有较高的敏感水平,包括认识自己并选择自己生活方向的能力。

三、智力结构论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ui1ford)认为,智力活动可以区分出三个维度,即内容、操作和产物,这三个维度的各个成分可以组成为一个三维结构模型。智力活动的内容包括听觉、视觉(所听到、看到的具体材料,如大小、形状、位置、颜色)、符号(字母、数字及其他符号)、语义(语言的意义概念)和行为(本人及别人的行为)。它们是智力活动的对象或材料。智力操作指智力活动的过程,它是由上述种种对象引起的,包括认知(理解、再认)、记忆(保持)、发散思维(寻找各种答案或思想)、聚合思维(寻找最好、最适当、最普通的答案)和评价(做出某种决定)。智力活动的产物是指运用上述智力操作所得到的结果。这些结果可以按单元计算(单元),可以分类处理(分类),也可以表现为关系、转换、系统和应用。由于三个维度的存在,人的智力可以在理论上区分为5×5×6=150种(见图6.3)。

图6.3 三维智力结构模型

    吉尔福特的三维智力结构模型同时考虑到智力活动的内容、过程和产品,这对推动智力测验工作起了重要的作用。1971年吉尔福特宣布,经过测验已经证明了三维智力模型中的近百种能力。这一成就对智力测验的理论与实践,无疑是巨大的鼓舞。

四、智力的认知理论

    20世纪下半叶认知心理学兴起后,对智力的研究出现了另一条重要的研究途径,即信息加工途径。认知心理学家关心的不是智力活动的结果,而是信息加工过程。他们探讨的问题是:为了解答某种智力任务,必须经历哪些心理操作;测验成绩的哪些方面取决于过去的学习,哪些方面取决于注意、短时记忆或信息加工速度等等。换言之,由于智力活动过程与结果联系密切,智力可以通过考察信息加工过程上的差异来进行研究。

(一)智力的三元理论

    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斯腾伯格(Robert sternberg)试图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解释智力行为,于80年代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论。他认为,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对智力的三个方面予以说明,即智力的内部构成成分,这些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

    首先,斯腾伯格认为,智力的内部构成涉及思维的三种成分,即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元成分指控制行为表现和知识获得的过程,它负责行为的计划、策略与监控,如确定问题的性质,选择解题步骤,分配心理资源,调整解题思路等;操作成分是指接收刺激,将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中,比较刺激,从长时记忆提取信息,以及做出判断反应的过程,负责执行元成分的决策;知识获得成分是指用于获取和保存新信息的过程,负责新信息的编码与存贮。在认知性智力活动中,元成分起着最重要的核心作用,它决定人们解决问题时使用的策略。例如,对类比推理过程的研究发现,推理能力强的人完成得比推理能力差的人更快,也更准确,但他们在进行解题中先花费较多的时间去理解问题,而不是急于得出答案。

    智力的第二个方面涉及内部成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它指根据经验调整所运用的成分从而获益的能力,或称为经验性智力。经验性智力既包括有效地应付从未见过的新异事物,也包括自动地应付熟悉的事情。在任务非常熟悉的时候,良好表现依赖于操作成分的自动执行,如阅读、驾车、打字时的自动编码等等;而在任务不熟悉时,良好的成绩依赖于元成分对推理和问题解决的辅助方式。

    最后,在日常生活中,智力是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智力的这方面特点又称作情境智力。为了达到目标,凡是有一定智力的人都能运用操作成分、知识获得成分和元成分。但是,智力行为是因条件的改变而变化的,在不同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行为有不同的表现,比如,一个人在实验室中解决物理问题时所用到的知识和元成分,与他力图摆脱尴尬处境、平息家庭冲突时所用到的知识和元成分完全不同。有些人可能并不具备很高的学历,也可能难以清楚地表达他们是如何处理现实事物的,但他们却非常擅长解决日常事务问题,例如解决人事纠纷和讨价还价。在这种意义上,情境性智力又称作实践智力。

(二)PASS模型

    加拿大心理学家达斯(J.P.Das)结合鲁利亚的神经生理学成果提出了研究认知活动的PASS模型,他在此基础上编制的测验称为认知评估系统(CAS)。PASS是指"计划一注意一同时性加工一继时性加工"。它包含三层认知系统和四种认知过程。其中注意系统又称注意一唤醒系统,它是整个系统的基础;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系统称为信息加工系统,处于中间层次;计划系统处于最高层次。三个系统协调合作,保证了一切智力活动的运行。PASS模型认为,注意、信息编码和计划之间是相互作用并且相互影响的,计划过程需要一个充分的唤醒状态,以使注意能够集中,进而促使计划的产生。编码和计划过程也密不可分,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任务往往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编码,个体如何加工这些信息也是计划的功能,所以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也要受到计划的影响。

本文标签:宁夏自考 教育类 心理学学习笔记 智力的理论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nxzk.nx.cn

本文地址:http://www.nxzk.nx.cn/jyl846/7512.html


关注宁夏自考网微信公众号

《宁夏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