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0月“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串讲资料

发布日期:2018-05-23 12:25:55 编辑整理:宁夏自考网 【字体: 】   【自考招生老师微信】
立即购买

《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199元/科!

资料出处:2004年10月1日宁夏海淀自考辅导学校 王小林串讲

一、名词解释
1、信息:对事物运动状态和特征的描述,而数据是载荷信息的物理符号。
2、管理信息:经过加工处理后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影响的数据。
3、信息间的递归定义:管理数据和信息之间的区别是相对的,一个系统或一次处理所输出的信息,可能是另一个系统或另一次处理的原始数据;低层决策所用的信息又可以成为加工处理高一层决策所需信息的数据,这就是信息间的递归定义。
4、信息反馈:控制物流的输入信息作用于受控对象后,把产生的结果信息返回到输入端,并对信息再输入发生影响的过程。而上述作用于受控对象后的结果信息称为反馈信息。
5、DSS:在半结构化决策活动过程中,通过人机对话,向决策者提供信息,协助决策者发现和分析问题、探索决策方案,评价、预测和选择方案,以提高决策有效性的一种以计算机为手段的信息系统。
6、GDSS:支持一群决策者为获得有效决策结果的计算机辅助系统。
7、智能支持系统: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决策支持系统而形成的一种信息系统。
8、制造资源计划(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MRPII)系统:COPICS是美国IBM公司开发的适用于各类制造业工厂的管理信息系统,也是最早推出的MRPII商品化软件。
9、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根据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和企业对供应链管理的需要,描绘出一整套企业管理系统体系标准,其实质是在MRPII基础上,适应全球市场竞争供应链管理的需求,对企业资源全面管理的思想。
10、企业信息化: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不断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效益,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的过程。
11、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omputer Integreted Manufacturing System,CIMS):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与企业管理决策的网络化、智能化两个方面的结合,组成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12、企业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对企业的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以求得企业的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关键经营绩效指标有巨大的提高。
13、供应链管理:通过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管理模式。
14、虚拟企业:具有企业功能,但在企业体内没有执行这些功能的实体组织的企业。
15、企业组织的虚拟化:一是企业内部的虚拟化;二是企业组织之间的虚拟化。
16、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EC):对整个贸易活动实现电子化。即交易各方通过计算机和通信网络进行信息的发布、传递、存储、统计,以电子交易方式而不是通过纸介质信息交换或直接面谈方式进行商业交易。
17、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程序、程序所使用的数据以及有关的文档资料的集合。
18、系统软件:直接控制和协调计算机、通信设备及其他外部设备的软件。
19、操作系统: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硬件、软件资源,合理组织计算机工作,并为用户使用计算机提供服务的软件。
20、数据通信:在收发站之间传送这些二进制代码序列的过程。
21、模拟通信系统:传递的信号为模拟信号,在时间和幅度取值上都是连续的。
22、数字通信系统:传递的信号为数字信号,在时间上是离散的,在幅度取值上是经过量化的。
23、基本频带:使用数字信号传输数据,终端设备将数字信号转变成脉冲电信号时,这种原始矩形脉冲信号固有的频带叫做基本频带,简称为基带。
24、调制:把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的过程叫做调制
25、解调:将模拟信号还原为数字信号的过程叫做解调
26、通信协议:在通信过程中,通信双方都必须遵守的规则和约定。
27、企业内部网(Intranet):一个企业为实现内部管理和通信而建立的独立网络。
28、企业外部网(extranet):企业内部网对企业外部特定用户的安全延伸。
29、数据库(Data Base,DB):以一定的方式将相关数据组织在一起并存储在外存储器上所形成的、能为多个用户共享的、与应用程序彼此独立的一组相互关联的数据集合。
30、数据库管理系统:帮助用户建立、使用和管理数据库的软件系统,简称为DBMS(Data Base Management System)。
31、数据库系统(Data Base System):以计算机系统为基础,以数据库方式管理大量共享数据的综合系统。
32、模式:描述逻辑结构的称为模式(或概念模式、逻辑模式) ,它是数据库数据的完整表示,是所有用户的公共数据视图。
33、实例:模式的一组值称为模式的一个实例。
34、模型:对现实世界事物特征的模拟和抽象就是这个事物的模型。
35、实体:客观存在,并且可以互相区别的事物。
36、属性:实体具有的每一个特性都称为一个属性。
37、码:在众多属性中能够惟一标识(确定) 实体的属性或属性组的称为实体的码。
38、域:属性的取值范围称为该属性的域。
39、实体型:用实体名及描述它的各属性名,可以刻画出全部同质实体的共同特征和性质,它被称为实体型。
40、逻辑数据模型:用户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看到的现实世界,它描述了数据库数据的整体结构。
41、物理数据模型:用来描述数据的物理存储结构和存储方法的。
42、关系数据库系统:在数据库中的数据结构如果依照关系模型定义,就是关系数据库系统。
43、关系(Relation):一张二维表对应一个关系。
44、属性(Attribute):表中每一列叫做一个属性,属性有名和值的区别。
45、元组(Topl):由属性值组成的每一行叫做一个元组。
46、框架(rramework):由属性名组成的表头称为框架(关系型)。
47、分量:表中的每一个属性值。
48、域(Domain):每个属性的取值范围。
49、主码(Primary Key):一个关系中往往会有多个候选码,可以指定一个为主码。
50、数据库表:数据表也简称表,在VFP中数据表一般应当包含在数据库中,叫做数据库表(简称库表);但是也可以独立存在,叫做自由表。
51、关键字:关系中的码在数据表中一般叫做关键字,主码叫做主关键字。
52、系统工程:为了合理地进行开发、设计和运用系统而采用的思想、步骤、组织和方法的总称,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属于系统工程的范畴。
53、系统的生命周期:任何系统均有其发生,发展,成熟,消亡或更新换代的过程,这个过程称为系统的生命周期。
54、原型:首先由用户与系统分析设计人员合作,在短期内定义用户的基本需求,开发出一个功能不十分完善、实验性的、简易的应用软件系统的基本框架,称之为原型。
55、对象:数据和操作的封装通信单位。
56、对象的属性和服务:在面向对象技术里,将数据和操作称为对象的属性和服务。
57、类:一组具有相同结构、操作和约束条件的对象,对象类由“类说明”和“类实现”两大部分组成。
58、类继承机制:一个类的上层可以有超类,下层可以有子类,形成一种层次结构。一个类可以有多个超类,也可以有多个子类。超类是下层子类的概括,因此子类可以继承超类的属性、操作和约束规则,这就是类继承机制。
59、诺兰模型:在一个地区、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国家计算机应用发展的客观道路及规律,即所谓诺兰模型。
60、战略集合转移法(Strategy Set Transformation,SST):把组织的总战略看成一个信息集合,由使命、目标、战略和其他战略变量组成。信息系统战略性规划过程,就是将企业的战略集转化为MIS的战略集的过程。
61、关键要素: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组织成功的重要因素,它们也是企业最需要得到的决策信息、是值得管理者重点关注的活动区域。
62、现状调查:在所确定的系统范围之内,对现行系统进行详尽、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收集一切有关的事实、资料和数据,彻底掌握现行系统的工作状况,为下一步的需求分析和建立逻辑模型提供依据。
63、业务流程图:以一项业务或一组相互关联的业务作为描述对象,对它们的处理过程及所涉及的信息进行描述。
64、数据流程图:既是对原系统进行分析和抽象的工具,也是用以描述新系统逻辑模型的主要工具。它有两个特点: 概括性,抽象性。
65、外部实体:不受所描述的系统控制,独立于该系统之外的部门、群体,或另一个信息系统。
66、数据流:与所描述系统数据处理功能有关的各类数据的载体,是各处理功能输入和输出的数据集合。
67、数据字典:给数据流程图中每个成分以定义和说明的工具。
68、功能分析:对数据流程图中处理过程的功能作详细的说明。
69、U/C矩阵:是一张表格。它可以表数据/功能系统化分析的结果。它的左边第一列列出系统中各功能的名称,上面第一行列出系统中各数据类的名称。表中在各功能与数据类的交*处,填写功能与数据类的关系。如果在某功能中建立了一个数据类,则在该功能与数据类的交*处填上字母C,如果完成某功能要应用一个数据类,则在交*处填上字母U。
70、非法耦合:一个模块与另一个模块内部发生联系,即一个模块中的某些内容在另一模块中以某种方式被引用,称为非法耦合。
71、以转换为中心的结构:如果待分解的模块是一个数据凝聚的模块,即内部包含若干顺序执行且对某些数据进行转换处理,称为以转换为中心的结构。这种模块可分解为输入、处理、输出三大部分。
72、数据库的物理结构设计:为一个确定的逻辑数据模型选择一个最适合应用要求的物理结构的过程,就叫做数据库的物理结构设计。
73、物理数据模型:数据库在物理设备上的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称为数据库的物理数据模型。
74、E-R图:描述概念数据模型的主要工具是E-R(实体一联系) 模型,或者叫做E-R图。
75、用户的视图:在数据库的概念结构设计中,用户的局部概念模式是全局概念模式的子集,叫做用户模式、外模式,它是从用户的观点看到的数据库,所以也叫做用户的视图。
76、程序设计:实际上是对象的设计。对象有自己的数据(属性) ,也包括作用于数据的操作(方法) 和对象的响应(事件)。
77、人机对话:也叫人机交互,是指在程序运行过程中,为了控制或校验目的,通过计算机显示屏幕,使人和计算机对话(交互)的操作。
78、数据源:报表数据的来源,可以是数据表、视图、查询或临时表。
79、布局:用来定义报表输出格式的文件。一般提供了列布局、行布局、一对多布局、多栏布局等。
80、处理过程设计:对控制结构图中,每一个模块内部的处理过程,进行具体的描述。
81、程序设计任务书:详细地描述这个处理逻辑可以使用“输入一加工一输出”(Inpu Process Output,IPO)图。IPO图将为编制程序提供指导,所以也叫做程序设计任务书。
82、系统设计说明书:又称为系统设计报告,是系统设计的最后成果,也是新系统的物理模型和系统实施的依据。
83、语法错误:因程序设计人员对程序设计语言的理解不够,或程序设计基本功不扎实造成的结果。
84、系统错误:由于计算机硬件、软件引起的错误。
85、逻辑错误:虽然不违反系统规则,但是却不合逻辑或不合题目语义的错误。
86、对象:一般来说,现实世界中可以独立存在的,能够被区分的一切实体(事物) 都是对象。
87、类:一组对象的属性和行为特征的抽象描述,或者说是具有共同属性、共同操作性质的对象的集合。
88、属性:对象外观及行为的特征。
89、事件:对象可以识别和响应的行为与操作。
90、方法:对象所具有的功能,因为一种功能必然是由一个过程来支持。
91、系统主控程序:简称为主程序,是用来设置应用系统的操作环境、控制和调用用户初始界面、启动事件循环的最高一级的程序。
92、项目管理器:开发及管理应用系统人员的工作平台。“项目”是相关文件、数据及对象的集合。
93、系统测试:保证系统质量的关键,对整个系统开发过程,包括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实施的最终审查。
94、系统错误:与外部接口错误、子程序调用错误、参数使用错误等。
95、信息中心:计算机化的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人——机系统,因此,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以后,就必须要由人和组织来管理,这个组织称之为信息中心。
96、信息中心:负责对企业的信息资源进行规划、配置、协调、控制和管理的机构。其管理的基本方式有集中式与分散式两种。
97、集中式:将所有信息资源的规划、配置、协调、控制和管理权全部集中于统一的信息中心,企业任何一个部门的信息资源需求都由信息中心负责提供。
98、安全性:应保护管理信息系统不受来自系统外部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的破坏,防止非法使用者对系统资源,特别是信息的非法使用而采取的安全和保密手段。
99、可*性控制:主要指防止来自系统内部的差错、故障而采取的保护措施。
100、人员及管理控制:主要指用户合法身份的确认和检验。
101、存取控制:通过用户鉴别,获得使用计算机权的用户,应根据预先定义好的用户权限进行存取,称为存取控制,是在共享资源条件下保证信息系统安全性的重要措施。
102、操作权限:一方面是用户的可操作对象,另一方面是用户可以进行的操作类型,即对系统资源的使用权,运行权,阅读权,修改权,清除权等。
103、数据加密:为防止数据在存储介质中被非法拷贝和在传输过程中被非法窃取,在系统中应对机密数据采取加密存储和加密传输等安全措施。
104、系统可*性:在运行中能抵御各种外界干扰、正常工作的能力。
105、系统的冗余设备:主要指中央处理器、内存储器,也可以包括外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等。


二、简答
1、管理的概念
(1)管理的目的是实现企业的目标
(2)管理是对组织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过程
(3)管理的实施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活动进行的。
2、管理信息的作用
(1)管理信息是重要的资源
(2)管理信息是决策的基础
(3)管理信息是实施管理控制的依据
(4)管理信息是系统内外联系的纽带
3、管理信息的特点
(1)原始数据来源的分散性
(2)信息资源的非消耗性
(3)信息量大
(4)信息处理方法的多样性
(5)信息的发生、加工、应用,在空间、时间上的不一致性。
4、以工业企业为例,其固定信息由哪些部分组成
(1)定额标准信息
(2)计划合同信息
(3)查询信息
5、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决策大致可以分为哪几类,各种管理类型的管理活动所要求的信息的有什么差别?
(1)战略规划
(2)管理控制
(3)日常业务管理
差别在于:
(1)信息范围不同
(2)信息源不同
(3)信息概括程度不同
(4)信息的时间性不同
(5)信息更新间隔期不同
(6)信息加工处理方法不同
(7)信息使用频率不同
6、计算机应用的发展阶段
(1)电子数据处理(Electronic Data Processing,EDP)
(2)数据的系统处理,狭义的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 阶段
(3)支持决策
7、管理信息系统MIS有以下特点:
(1)在企业管理中全面使用计算机
(2)应用数据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
(3)采用决策模型解决结构化的决策问题
8、决策支持系统DSS具有以下的特点。
(1)主要针对管理人员经常面临半结构化的决策问题
(2)系统主要应用数据和模型进行决策分析研究,需要模型库的支持。
(3)易于为非计算机专业人员以交互会话的方式来使用
(4)系统支持但不是代替高层管理者制定决策
9、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条件
(1)科学的管理基础
(2)领导的支持和参与:抓好规划、抓好决策、抓好落实。
(3)建立专业人员队伍和培训
10、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结构形式
(1)职能结构
(2)管理阶段结构
(3)层次(纵向综合)结构
(4)全面综合结构
11、ERP的特点
(1)实现面向供应链的信息集成
(2)采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
(3)结合企业业务流程重组
12、企业信息化主要体现哪些领域
(1)企业管理决策的网络化、智能化。
(2)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
(3)企业商务活动的电子化
13、企业进行改革和创新,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业务流程重组
(2)供应链管理
(3)虚拟企业
14、电子商务功能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1)网上广告宣传
(2)网上和贸易洽谈
(3)网上产品订购
(4)网上货币支付和电子银行
(5)服务传递
(6)意见征询
(7)交易活动管理
15、电子商务按照其服务对象的范围,可划分为哪几类
(1)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简称B-C模式)
(2)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简称B-B模式)
(3)企业内部的电子商务
16、电子商务的特点
(1)提供全球性商务服务
(2)高效、快捷
(3)加强客户关系管理
(4)提高服务质量
17、DBMS由哪些基本部分组成
(1)数据描述语言DDL(Data DescriPtion Language)
(2)数据操作语言DML(Data ManiPulation Language)
(3)其他管理和控制程序
18、数据库系统的特点
(1)数据结构化。
(2)数据共享。
(3)数据独立性。
(4)可控冗余度。
(5)统一的管理和控制。
19、关系模型的基本约束条件
(1)表格中每一数据项不可再分,是基本项。
(2)每一列数据有相同的类型,叫做属性。各列都有惟一的属性名和不同的属性值,列数可根据需要而设定。
(3)每列的顺序是任意的。
(4)每一行数据是一个实体诸多属性值的集合,叫做元组。一个表格中不允许有完全相同的行出现。
(5)各行顺序可以是任意的。
20、系统开发的任务
系统开发的任务就是根据企业管理的目标、内容、规模、性质等具体情况,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按照系统发展的规律,为企业建立起计算机化的信息系统。其中最核心的工作,就是开发出一套适合于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应用软件系统。
21、系统开发的特点
(1)复杂性高
(2)集体的创造性活动
(3)质量要求高
(4)产品是无形的
(5)历史短,不足。
22、系统分析阶段和系统设计阶段的任务
(1)在系统分析阶段,首先根据用户提出的建立新系统的要求,进行总体规划和可行性研究。系统可行性报告经领导批准后,要对原系统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彻底掌握原系统的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模型,编写系统分析报告。
(2)在系统设计阶段,根据系统分析确定的逻辑模型,确定新系统的物理模型。
23、生命周期法的主要优缺点
(1)生命周期法的主要优点是:
 1)强调系统的整体性、全局性。
 2)严格区分工作阶段
(2)生命周期法的主要缺点是:
 1)难以准确定义用户需求
 2)开发周期长,难以适应环境变化。
24、原型法的主要优点
(1)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2)用户参与积极性高
(3)开发周期短,使用灵活
25、系统开发的方式
(1)由本企业自行开发
(2)委托开发
(3)企业与软件公司合作开发
(4)购买应用软件产品
26、自行开发的主要优缺点
(1)自行开发的主要优点是:  
 1)用户的需求可以得到充分满足
 2)系统维护容易
 3)可锻炼本企业计算机开发应用的队伍
(2)自行开发的主要缺点是:
 1)系统开发周期一般较长
 2)难于摆脱本企业习惯的管理方式的影响,不易开发出一个高水平的管理信息系统。
 3)用于企业内部的开发费用高
27、系统开发领导小组的主要任务
制定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方针策略;指导项目小组的工作;批准项目计划;在开发过程中,根据客观发展情况进行决策,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控制开发进度。
28、系统规划的目的
(1)保证信息系统开发符合企业总的战略目标,使系统能真正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力工具。
(2)保证信息系统满足企业各部门对信息的需求
(3)为领导对系统开发决策提供依据
(4)明确系统开发的优先顺序
29、关键成功要素法(CSF)分析的步骤
(1)了解企业及信息系统的战略目标
(2)识别影响战略目标的所有成功要素
(3)确定关键要素
(4)识别性能指标和标准
30、系统规划的可行性研究的目的
明确原系统存在的问题、新系统的目标与范围,对系统的执行性规划进行审定和可行性分析,初步评价解决问题的几种设想和方案,对是否有必要建立一个新的管理信息系统而提出建议。
31、初步调查的内容
(1)企业和环境概况  
(2)信息处理状况 
(3)开展系统开发的资源情况 
(4)企业领导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对系统目标和范围的看法,对系统开发工作的态度。
32、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
(1)现行系统概况
(2)现行信息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主要信息需求。
(3)拟建系统的规划方案。
(4)经济可行性分析
(5)技术可行性分析
(6)系统运行的可行性分析
(7)结论
33、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结论
(1)可以立即开始开发工作
(2)需要推迟到某些条件具备后才能进行系统开发
(3)需要对目标进行某些修改后才能进行系统开发
(4)完全不可行,没有必要进行系统开发,终止工作。
34、系统分析报告的主要内容
(1)原系统的状况和问题
(2)新系统的目标
(3)新系统的逻辑设计
(4)有关新系统方案的比较
35、结构化设计的要点
(1)模块化
(2)由顶向下,逐步求精。
(3)上层模块分解为下层模块,有三种不同的结构形式,即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
36、模块独立性的优点
(1)系统容易开发
(2)系统可*性高
(3)系统容易维护
37、集成完整 E-R图时应当注意几点
(1)消除不必要的冗余实体、属性和联系。
(2)解决各分E-R图之间的冲突
(3)根据情况修改或重构E-R图
38、影响系统的安全性的因素
(1)自然灾害、偶然事件。
(2)软件的非法删改、复制和窃取,使系统的软件遭泄密和破坏。
(3)数据的非法篡改、盗用或破坏。
(4)硬件故障
39、系统安全性保护措施
(1)物理安全控制
(2)人员及管理控制
(3)存取控制
(4)数据加密
40、系统运行的管理制度  
(1)系统操作员操作制度  
(2)子系统操作员操作制度  
(3)计算机机房管理制度 
(4)文档管理制度  
(5)应用软件维护制度

三、选择
1、只有经过加工处理的数据,才能成为对管理决策有用的信息。
2、管理者管理的主要资源有:人力资源、原材料资源、机器资源(包括设备和能源) 、资金资源和信息资源五类。
3、如果信息不充分,决策就失去了根本的依据。
4、企业中物流是单向的、不可逆的,而信息流是双向的,即有信息反馈。
5、按信息稳定性分类,将信息分为固定信息和流动信息两类。
6、通常将信息稳定系数在0.85以上的信息划成为固定信息。
7、信息稳定系数=(信息项目总数-变动数)/信息项目总数
8、按决策层次分类,将管理信息分为战略信息、战术信息和业务信息。
9、管理信息处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的收集、存储、加工、传输和提供五个方面。
10、根据数据和信息的来源不同,可以把信息收集工作分为原始信息收集和二次信息收集两种。
11、从信息加工本身来看,可以分为数值运算和非数值处理两大类。
12、现代企业对信息处理的要求可归结为及时、准确、适用、经济四个方面。
13、系统中许多信息会在不同的管理工作中共享,因此,要求系统内的同一个信息应具有统一性(惟一性)。
14、信息不在于多,而贵在适用。
15、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适用性必须建立在经济性的基础上。
16、EDP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管理人员处理日常业务的工作效率,减轻工作负担,节省人力和降低工作费用。
17、一个专家系统ES有两个核心组成部分:一个是存放专门知识的知识库;另一个是利用知识库的知识实现问题求解的推理机。
18、企业领导必须亲自介入信息系统规划、决策、落实等系统开发的全过程。
19、按计算机的规模和性能,计算机可以分为六大类:巨型机,小巨型机,大型机、中型机,小型机,个人机,工作站。
20、目前计算机都是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等五个基本部分构成的。(冯·诺依曼体系结构)
21、I/O接口是输入输出接口,可以外接打印机,显示器,外存储器等各种输入输出外部设备。
22、随机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
22、软件一般可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类。
23、评价计算机性能的指标包括:字长,运算速度,内存容量,主频,存取周期,总线宽度。
24、总线是由数据总线DB、地址总线AB和控制总线CB三组线构成的。
25、媒体分为感觉媒体、表示媒体、显示媒体、存储媒体、传输媒体五类。
26、信号的带宽就是频带的宽度,其单位是赫兹(HZ) 。
27、数据交换技术包括:专线连接,电路交换和存储转发交换。
28、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包括:数据通信,资源共享,分布处理。
29、计算机网络从逻辑功能上可以分为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两大部分。
30、网络传输技术可以分为点对点式网络和广播式网络。
31、网络覆盖范围分为: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LAN),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WAN) 。
32、常见的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有:星型拓扑,环型拓扑, 总线型拓扑,树型拓扑。
33、在局域网中,计算机的相对地位有对等和客户机/服务器方式两种形式。
34、目前绝大多数局域网都采用客户机/服务器(client/server)网络模式。
35、因特网主要由通信线路、路由器、主机和信息资源等组成。
36、因特网的网络互联通信协议是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 协议。
37、数据库系统一般由数据库、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用户(最终用户、应用程序设计员和数据库管理员) 四个部分构成。
38、数据库模式主要分为物理结构和逻辑结构两个方面。
39、模式反映的是数据库的结构,一旦定义好基本上就不再变动;而实例反映的是数据库某个时刻的状态,数据库的数据是在不断更新变化的。
40、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中还提供了两个映像功能:一个是在物理结构与逻辑结构之间的映像(转换) 功能;另一个是在逻辑结构与用户结构之间的映像(转换) 功能。第一种映像使得数据库物理结构改变时逻辑结构不变,因而相应的程序也不变,这就是数据库的物理独立性;第二种映像使得逻辑结构改变时,用户结构不变,应用程序也不用改变,这就是数据和程序的逻辑独立性。
41、在数据库中数据模型是抽象的表示和处理现实世界中数据的工具。
42、数据模型分为两类,以人的观点模拟现实世界的模型叫做概念模型(或称信息模型) ,以计算机系统的观点模拟现实世界的模型叫做数据模型。
43、实体型之间的联系包括:一对一(1:1)、一对多(1:n)和多对多(m:n)三类。
44、数据模型分为逻辑数据模型和物理数据模型两类。
45、逻辑模型通常由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数据完整性约束三部分概念组成。
46、人们一般以数据结构的类型来命名数据模型,如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面向对象模型等。
47、层次模型以每个实体为结点,上层结点叫做父结点,下层结点叫做子结点。
48、关系模型要求关系必须是规范化的,即要求每个关系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其中最基本的一条就是,关系中每个分量必须是不可再分的基本项。
49、专门的关系运算主要有选择(筛选)、投影和连接三种。
50、Visual FoxPro6是一个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
51、一个表就是一个关系,它总是以文件的形式存放在计算机的外存储器中,文件的扩展名是DBF。
52、在VFP中一张二维表称为一个数据表,数据库也可作为一个文件存放在计算机外存储器中,其扩展名是DBC。
53、如果为一条语句命令增加注释,必须在注释内容前插入注释引导符:&&
54、系统开发是一项创造性活动,是创新。
55、按照系统论的一般原理,系统具有目的性,整体性,相关性,环境适应性等特征。
56、满足用户的要求是开发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57、强调系统的整体性,采用先确定逻辑模型,再设计物理模型的开发思路。
58、分析系统的相关性,根据分解-协调的原则由顶向下发展系统。
59、系统结构化分析和设计的方法,其要点是“自顶向下” 地开发系统,由整体到各组成部分,由表及里,由抽象到具体,逐步求精。
60、目前系统开发的主要方法为结构化生命周期法。
61、生命周期法将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划分为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三个阶段。
62、发展面向对象方法的目的是提高软件系统的可重用性,扩充性和可维护性,使软件系统向通用性方向发展。
63、数据表征了对象的状态,操作则是在外界激发下使数据的状态改变。
64、系统开发项目组成员由三类人员组成,即系统分析师、程序设计员和企业管理人员。
65、一个企业的信息系统规划可划分为战略性规划和执行性规划两大部分。
66、诺兰模型六个阶段是:初始阶段,普及阶段,控制阶段,集成阶段,数据管理阶段,成熟阶段。在第1阶段到第3阶段人们主要关注的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本身,在第4阶段到第6阶段人们关注的重点是信息资源的管理和有效应用。
67、信息系统规划的主要方法有:战略集合转移法,关键成功要素法,企业系统规划法。
68、人们借助关键成功要素法,可以对企业成功的重点因素进行辨识,确定企业的信息需求,了解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位置。
69、系统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应从经济方面、技术方面、系统运行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
70、系统生命周期第一阶段的工作是系统分析。
71、系统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对现行系统进行详细调查,以充分掌握现行系统全面和真实的情况,分析用户信息需求,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模型。
72、现状调查应“自顶向下”、由抽象到具体地进行,调查内容有企业组织结构和信息关联状况、系统业务流程、系统数据调查等几个方面。
73、现状调查的第一步,就是要了解企业组织结构的现状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并用组织结构图将它描绘出来。
74、企业管理的依据是企业内部和外部随时发生的生产经营活动的信息,这些信息是企业决策,控制,协调的基础。
75、为了准确地表达原系统的业务处理流程和便于以后各工作阶段能有效地研究和使用这些调查成果,一般采用业务流程图作为描述原系统业务的工具。
76、数据流用一根箭线表示,箭头指向数据流动的方向,箭尾连接数据产生的地方,它可以产生于或流向外部实体,处理功能,也可以产生于或流向数据存储。
77、用分层次的数据流程图来描述原系统,把系统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进行综合的逻辑描述。首先要划定系统的边界,然后逐步求精,逐层深入分析。
78、一般一个功能至多分解为10个下层功能。
79、扩展的数据流程图其绘制过程就是在原系统逻辑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扩展,形成计算机化的信息系统逻辑模型的过程。
80、最终确定的数据流程图,是新系统的综合逻辑描述,着重反映系统的全貌。
81、数据分析的任务,是将数据流程图中所出现的各组成部分的内容、特征用数据字典的形式做出明确的定义和说明。
82、数据字典的作用是对数据流程图中的各种成分,包括数据项、数据结构、数据流、数据存储、处理功能、外部项等的逻辑内容与特征予以详细说明。
83、数据字典中的条目有六种形式:数据项,数据结构,数据流,数据存储,处理功能,外部实体。
84、从逻辑上进行分析,处理功能可归纳为三类,即数据的输入和输出处理、算术运算、逻辑判断。常采用决策树、决策表及结构化语言等作为描述功能分析的工具。
85、用结构化语言任何处理逻辑都可以表达为顺序、选择判断、循环三种结构。
86、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目的是根据已批准的系统分析报告,考虑实际的技术,经济和运行环境等条件,确定新系统的物理实施方案。
87、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活动有:系统总体设计,系统详细设计,编写系统设计报告。
88、系统总体结构设计的任务,是根据系统分析的逻辑模型设计应用软件系统的物理结构。
89、系统物理模型必须符合逻辑模型,能够完成逻辑模型所规定的信息处理功能,这是物理设计的基本要求。
90、系统应具有可修改性,即易读,易于进行查错、改错、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和用户的要求进行各种改变和改进。系统是否具有可修改性,对于系统开发和维护影响极大。
91、在系统生命周期中各阶段的应用软件费用及人力投入大体分布如下:系统开发:20%,系统维护:80% 。
92、在机构化总体结构设计中,整个应用软件系统由多个功能模块组成,通过合理的划分和组织模块,正确处理模块之间与模块内部的联系,达到使整个系统有良好的可用性,可读性,可修改性,易于调试和维护的目的。
93、系统是否具有可修改性与其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
94、必须设计一种合理的物理结构,将波动效应降低到最低限度,才能提高系统的可修改性。
95、1974年美国的w.stenvens等首先提出了“结构化设计”的构想。
96、具体操作由下层模块去完成,上层模块主要起到判断,控制和传递信息的功能。
97、模块分解的规则是:模块独立性,模块凝聚,模块耦合。
98、模块独立程度可以由两个定性指标衡量,即:为保证模块相对独立,应使模块内部自身联系紧密,而模块外部相互之间的信息联系要尽可能减少,这是设计物理模型的两项重要原则。
99、要衡量模块自身联系是否紧密、与外部的联系是否合理,需引入模块凝聚、模块耦合的概念。
100、模块凝聚是用以衡量一个模块内部自身功能的内在联系是否紧密的指标,也是衡量模块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准。
101、模块按凝聚程度的高低可分为五级:偶然凝聚,逻辑凝聚,时间凝聚,数据凝聚,功能凝聚。
102、模块间的信息联系方式,称为模块的耦合,它是衡量模块间结构性能的重要指标。
103、耦合有三种类型:数据耦合,控制耦合,非法耦合。
104、绘制控制结构图的依据是数据流程图。绘制控制结构图,首先是将上层数据流程图映射为上层控制结构图,由顶层数据流程图开始,逐级下推。
105、低层次模块结构的分解采用以下两种不同的方式:以转换为中心结构的分解,以业务为中心结构的分解。
106、数据库设计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合适的数据模型。
107、数据库设计可以分为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和物理结构设计三个阶段。
108、E-R图主要是由实体、属性和联系三个要素构成的。
109、逻辑结构设计的任务,就是把概念结构设计阶段建立的基本E-R图,按选定的管理系统软件支持的数据模型 ,转换成相应的逻辑模型。
110、E-R图向关系模型的转换是要解决如何将实体和实体间的联系转换为关系。这种转换的原则是:一个实体转换为一个关系,一个联系也转换为一个关系。
111、数据库设计的最后阶段是确定数据库在物理设备上的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也就是设计数据库的物理数据模型。
112、数据库逻辑数据模型的一个关系对应了VFP软件中的一个表,关系的属性对应了表的字段,关系框架对应了表结构,关系元组对应了表记录。
113、设计数据表需要确定数据表名称,所含字段名称、类型、宽度以及应当建立的索引字段等。
114、NULL的含义是空值。
115、文件有两种打开方式,“以只读方式打开” 的文件是不能编辑修改的。因为不需要“共享”数据,我们选择用“独占” 方式打开文件。
116、一个数据库是由数据库文件(.DBC)、数据库备注文件(.DCT) 和数据库索引文件(.DCX) 三类文件组成的。
117、关闭数据库命令格式:CLOSE DATABASE [ALL] 忽略[ALL]的命令只关闭当前数据库文件,增加选项后的命令,可以同时关闭所有打开的数据库文件。
118、为了加快数据的检索、显示、查询和打印速度,需要对文件中的记录顺序进行重组。实现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叫做排序;另一种叫做索引。
119、在VFP系统中主要使用结构复合索引文件,它的扩展名是.CDX。其中每个索引都有一个索引标记(Tag),能够确定一种逻辑排列顺序。
120、VFP系统提供了四种不同的索引关键字的类型,它们分别是主索引、候选索引、普通索引和惟一索引。
121、确定当前主索引的命令格式:SET ORDER TO [TAG] <索引标识> [ASCENDING / DESCEDING]
122、数据库的基本功能就是要组织和管理其中包含的数据表及视图。
123、数据表之间的联系也可以分为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三类。
124、在VFP中,表间的联系有“永久性关联” 和“临时性关联”两种。
125、在 VFP中,视图是数据库的一个部分,分为本地视图和远程视图两类。
126、视图也以文件的形式保存在存储器中,文件扩展名为.VUE。
127、代码设计的原则是:惟一性,简单性,易识别性,可扩充性,合理性,规范性。
128、代码的类型包括:顺序码,重复码,成组码,表意码,专用码,组合码。
129、管理信息系统中常见的代码有部门代码、人员代码、物资代码、设备代码、产品代码、会计科目代码等。
130、人员代码一般有两种编码方法:一种是用简单的顺序码,代码位数可以根据企业职工人数决定;另一种是使用组合码,因为这样便于分类、汇总。
131、现在使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以对象为中心,将数据和程序捆绑在一起,封装在对象之中,淡化了解决问题的过程程序。
132、在Windows平台上,这种对话的界面主要有三种形式即菜单方式、工具栏方式、对话框方式。
133、下拉菜单一般作为应用系统的主菜单,创建菜单的过程可以分成规划与设计、创建、确定任务、生成和运行测试五步。
134、在创建菜单项时,如果希望用热键的方式操作,那么在描述菜单项名称时,可以在名称后面输入:\<+字母
135、如果在下拉菜单窗口中用字符串“\_”代替“菜单名称”内容,则子菜单窗口中增加了一条横线。
136、创建的菜单格式文件包含“菜单文件”(.MNX)和“菜单备注”(.MNT)两个文件。
137、下拉菜单运行命令格式:DO <菜单文件名.MPR> 在运行菜单的命令中,必须给定菜单文件的扩展名,否则将自动查找执行同名的.PRG程序文件。
138、要创建用户自定义工具栏必须先建立用户子类。
139、因为自定义工具栏本质上也是一个表单,所以必须有表单集的支持。
140、信息的输入包括:数据的采集和数据的录入两个部分。
141、数据信息的输入可以分为批处理和联机处理两种类型。
142、信息输入的原则包括:源点输入,统一输入,数据简洁,用户界面友好。
143、输入数据的校验包括静态校验,重复校验,界限校验,逻辑校验,平衡校验,匹配校验,存在校验。
144、报表输出是最常见、最基本的输出形式。
145、报表对象包括两个基本组成部分即数据源和布局。
146、报表布局(格式)文件的扩展名是.FRX。
147、建立布局文件方法有:用向导,用快速报表,用手工操作三种。
148、报表的输出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屏幕上显示,又称为预览,另一种是在打印机中打印,又称为硬拷贝。
149、报表输出命令格式:REPORT FORM <报表布局文件名> [范围]
150、IPO图的主体是处理过程描述,描述处理过程的工具,可以是图形、表格和伪码。
151、程序设计的任务,就是根据系统设计说明书中关于模块的详细描述和处理过程的描述,选择合适的计算机语言来编制程序的工作。
152、程序设计的质量要求过去强调程序的正确性、高效率和短小精悍,以适应设备资源有限的计算机系统;现在则更加强调程序的正确性、可维护性、可*性和可理解性。
153、程序应该具有较强的容错能力。
154、“结构化程序设计”的方法。其基本原则是自顶而下、逐步求精。结构化程序方法提出了顺序、选择和循环三种基本程序结构,任何一个程序都可以用这三种结构装配起来。
155、判断选择结构包括:简单判断选择,多分支结构,循环结构。
156、选项[LOOP]语句可以使程序无条件的跳回DO WHILE语句重新判断<条件>。
157、选项[EXIT]语句可以使程序无条件的跳出循环体,接着执行ENDDO后面的语句。
158、在循环结构中还可以包含循环机构,这就是循环嵌套,系统允许嵌套384层。
159、总结程序中出现的错误,一般可分为语法错误、系统错误和逻辑错误三类。
160、调试器的构成包括:跟踪窗口,监视窗口,局部窗口,调用堆栈窗口,调试输出窗口。
161、VFP系统提供了29个基本的类,分为容器类和控件类两种。
162、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是封装性和可扩展性。
163、用户可以通过基类派生出对象及子类,也可以利用子类派生出对象或子类,子类继承了父类的属性,事件和方法。
164、建立完整的以数据库为核心的计算机应用系统,是系统实施阶段的最终目的。
165、一个完整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应当具有以下模块:主程序、系统菜单、系统登录界面、数据库、数据输入界面、数据输出界面、数据维护功能、数据检索功能、帮助功能和项目文件。
166、项目文件是扩展名为.PJX(及备注文件.PJT)的文件。
167、主文件是应用程序系统的起点,运行系统时总是从这里开始。项目管理器把最先添加的文件默认为主文件。
168、应用程序文件(.APP)还必须在VFP环境中才能运行,而可执行文件(.EXE)则可以脱离VFP系统,直接单独运行。
169、系统测试的对象是整个应用软件系统。由于“程序+文档=软件”,所以系统测试的对象包括需求分析、系统总体设计、详细设计各阶段的文档以及源程序。
170、应用软件系统测试的目的是努力发现软件中的错误,并改正错误。
171、系统测试的方法包括:黑盒法(功能测试)和白盒法(结构测试)。
172、系统测试过程可分为四个步骤:单元测试(模块分调), 子系统测试(模块联调),系统测试,验收测试。
173、模块与程序的调试,主要采用白盒法,而在子系统测试、系统测试过程中主要采用黑盒法。
174、系统切换的方式有:直接切换,平行切换,试点后直接切换,逐步切换。
175、直接切换方式节省人员和设备费用,但风险大,很有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
176、平行切换的优点是可以进行两系统的对比,发现和改正新系统的问题,风险小,安全可*,缺点是耗费人力和设备。
177、信息中心的地位可分为四种情况:电子数据处理阶段,管理信息系统阶段,ERP系统阶段,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阶段。
178、企业引入ERP系统以后,一般需要由一名副总裁专门负责信息中心的管理工作,即信息技术经理或信息主管(Chieflnformation Officer,CIO) 。
179、信息系统开发活动、开发人员、数据存储都采取分散的形式。
180、信息中心的组成包括:系统开发组,系统维护组,计算机运行组,数据库管理组,网络组。
181、在一些大型企业中,程序设计员还可以按照工作性质分为系统程序员,应用程序员,维护程序员。
182、数据库管理员是对数据库存取权限最高的人,负责整个企业数据库的建立,运行安全和维护工作。
183、企业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建成之后,企业所有的重要信息资源都存储于计算机的外存设备中,因此,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可*性就成为企业至关重要的问题。
184、信息存储介质的安全,也是物理安全控制的重要内容。
185、存取控制的基本方法是对用户授权,即授予特定用户一定的操作权限。
186、数据加密由加密(编码)和解密(解码)两部分组成。
187、保证系统可*性的主要措施有:设备冗余技术,负荷分布技术,系统重新组合技术。
188、系统评价主要由目标与功能评价、性能评价及经济效果评价等方面组成。
189、性能评价着重评价系统的技术性能,包括系统的稳定性、可*性、安全性、响应时间、容错性、使用效率等。
190、评价信息系统应用的经济效果,应从直接经济效果和间接经济效果两方面来分析。
191、系统维护的内容包括:应用软件维护,数据维护,代码维护,硬件设备维护。
192、应用软件系统维护的类型包括:完善性的维护,适应性维护,纠错性维护,预防性维护。
193、数据库维护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数据库安全性控制;数据库的正确性 保护、转储与恢复;数据库的重组织与重构造。

本文标签:宁夏自考 工学类 2004年10月“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串讲资料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nxzk.nx.cn

本文地址:http://www.nxzk.nx.cn/gxl662/3649.html



关注宁夏自考网微信公众号

《宁夏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

宁夏自考便捷服务

2004年10月“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串讲资料

日期:2018-05-23 12:25:55  整理:宁夏自考网  浏览(

资料出处:2004年10月1日宁夏海淀自考辅导学校 王小林串讲

一、名词解释
1、信息:对事物运动状态和特征的描述,而数据是载荷信息的物理符号。
2、管理信息:经过加工处理后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影响的数据。
3、信息间的递归定义:管理数据和信息之间的区别是相对的,一个系统或一次处理所输出的信息,可能是另一个系统或另一次处理的原始数据;低层决策所用的信息又可以成为加工处理高一层决策所需信息的数据,这就是信息间的递归定义。
4、信息反馈:控制物流的输入信息作用于受控对象后,把产生的结果信息返回到输入端,并对信息再输入发生影响的过程。而上述作用于受控对象后的结果信息称为反馈信息。
5、DSS:在半结构化决策活动过程中,通过人机对话,向决策者提供信息,协助决策者发现和分析问题、探索决策方案,评价、预测和选择方案,以提高决策有效性的一种以计算机为手段的信息系统。
6、GDSS:支持一群决策者为获得有效决策结果的计算机辅助系统。
7、智能支持系统: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决策支持系统而形成的一种信息系统。
8、制造资源计划(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MRPII)系统:COPICS是美国IBM公司开发的适用于各类制造业工厂的管理信息系统,也是最早推出的MRPII商品化软件。
9、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根据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和企业对供应链管理的需要,描绘出一整套企业管理系统体系标准,其实质是在MRPII基础上,适应全球市场竞争供应链管理的需求,对企业资源全面管理的思想。
10、企业信息化: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不断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效益,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的过程。
11、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omputer Integreted Manufacturing System,CIMS):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与企业管理决策的网络化、智能化两个方面的结合,组成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12、企业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对企业的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以求得企业的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关键经营绩效指标有巨大的提高。
13、供应链管理:通过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管理模式。
14、虚拟企业:具有企业功能,但在企业体内没有执行这些功能的实体组织的企业。
15、企业组织的虚拟化:一是企业内部的虚拟化;二是企业组织之间的虚拟化。
16、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EC):对整个贸易活动实现电子化。即交易各方通过计算机和通信网络进行信息的发布、传递、存储、统计,以电子交易方式而不是通过纸介质信息交换或直接面谈方式进行商业交易。
17、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程序、程序所使用的数据以及有关的文档资料的集合。
18、系统软件:直接控制和协调计算机、通信设备及其他外部设备的软件。
19、操作系统: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硬件、软件资源,合理组织计算机工作,并为用户使用计算机提供服务的软件。
20、数据通信:在收发站之间传送这些二进制代码序列的过程。
21、模拟通信系统:传递的信号为模拟信号,在时间和幅度取值上都是连续的。
22、数字通信系统:传递的信号为数字信号,在时间上是离散的,在幅度取值上是经过量化的。
23、基本频带:使用数字信号传输数据,终端设备将数字信号转变成脉冲电信号时,这种原始矩形脉冲信号固有的频带叫做基本频带,简称为基带。
24、调制:把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的过程叫做调制
25、解调:将模拟信号还原为数字信号的过程叫做解调
26、通信协议:在通信过程中,通信双方都必须遵守的规则和约定。
27、企业内部网(Intranet):一个企业为实现内部管理和通信而建立的独立网络。
28、企业外部网(extranet):企业内部网对企业外部特定用户的安全延伸。
29、数据库(Data Base,DB):以一定的方式将相关数据组织在一起并存储在外存储器上所形成的、能为多个用户共享的、与应用程序彼此独立的一组相互关联的数据集合。
30、数据库管理系统:帮助用户建立、使用和管理数据库的软件系统,简称为DBMS(Data Base Management System)。
31、数据库系统(Data Base System):以计算机系统为基础,以数据库方式管理大量共享数据的综合系统。
32、模式:描述逻辑结构的称为模式(或概念模式、逻辑模式) ,它是数据库数据的完整表示,是所有用户的公共数据视图。
33、实例:模式的一组值称为模式的一个实例。
34、模型:对现实世界事物特征的模拟和抽象就是这个事物的模型。
35、实体:客观存在,并且可以互相区别的事物。
36、属性:实体具有的每一个特性都称为一个属性。
37、码:在众多属性中能够惟一标识(确定) 实体的属性或属性组的称为实体的码。
38、域:属性的取值范围称为该属性的域。
39、实体型:用实体名及描述它的各属性名,可以刻画出全部同质实体的共同特征和性质,它被称为实体型。
40、逻辑数据模型:用户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看到的现实世界,它描述了数据库数据的整体结构。
41、物理数据模型:用来描述数据的物理存储结构和存储方法的。
42、关系数据库系统:在数据库中的数据结构如果依照关系模型定义,就是关系数据库系统。
43、关系(Relation):一张二维表对应一个关系。
44、属性(Attribute):表中每一列叫做一个属性,属性有名和值的区别。
45、元组(Topl):由属性值组成的每一行叫做一个元组。
46、框架(rramework):由属性名组成的表头称为框架(关系型)。
47、分量:表中的每一个属性值。
48、域(Domain):每个属性的取值范围。
49、主码(Primary Key):一个关系中往往会有多个候选码,可以指定一个为主码。
50、数据库表:数据表也简称表,在VFP中数据表一般应当包含在数据库中,叫做数据库表(简称库表);但是也可以独立存在,叫做自由表。
51、关键字:关系中的码在数据表中一般叫做关键字,主码叫做主关键字。
52、系统工程:为了合理地进行开发、设计和运用系统而采用的思想、步骤、组织和方法的总称,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属于系统工程的范畴。
53、系统的生命周期:任何系统均有其发生,发展,成熟,消亡或更新换代的过程,这个过程称为系统的生命周期。
54、原型:首先由用户与系统分析设计人员合作,在短期内定义用户的基本需求,开发出一个功能不十分完善、实验性的、简易的应用软件系统的基本框架,称之为原型。
55、对象:数据和操作的封装通信单位。
56、对象的属性和服务:在面向对象技术里,将数据和操作称为对象的属性和服务。
57、类:一组具有相同结构、操作和约束条件的对象,对象类由“类说明”和“类实现”两大部分组成。
58、类继承机制:一个类的上层可以有超类,下层可以有子类,形成一种层次结构。一个类可以有多个超类,也可以有多个子类。超类是下层子类的概括,因此子类可以继承超类的属性、操作和约束规则,这就是类继承机制。
59、诺兰模型:在一个地区、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国家计算机应用发展的客观道路及规律,即所谓诺兰模型。
60、战略集合转移法(Strategy Set Transformation,SST):把组织的总战略看成一个信息集合,由使命、目标、战略和其他战略变量组成。信息系统战略性规划过程,就是将企业的战略集转化为MIS的战略集的过程。
61、关键要素: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组织成功的重要因素,它们也是企业最需要得到的决策信息、是值得管理者重点关注的活动区域。
62、现状调查:在所确定的系统范围之内,对现行系统进行详尽、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收集一切有关的事实、资料和数据,彻底掌握现行系统的工作状况,为下一步的需求分析和建立逻辑模型提供依据。
63、业务流程图:以一项业务或一组相互关联的业务作为描述对象,对它们的处理过程及所涉及的信息进行描述。
64、数据流程图:既是对原系统进行分析和抽象的工具,也是用以描述新系统逻辑模型的主要工具。它有两个特点: 概括性,抽象性。
65、外部实体:不受所描述的系统控制,独立于该系统之外的部门、群体,或另一个信息系统。
66、数据流:与所描述系统数据处理功能有关的各类数据的载体,是各处理功能输入和输出的数据集合。
67、数据字典:给数据流程图中每个成分以定义和说明的工具。
68、功能分析:对数据流程图中处理过程的功能作详细的说明。
69、U/C矩阵:是一张表格。它可以表数据/功能系统化分析的结果。它的左边第一列列出系统中各功能的名称,上面第一行列出系统中各数据类的名称。表中在各功能与数据类的交*处,填写功能与数据类的关系。如果在某功能中建立了一个数据类,则在该功能与数据类的交*处填上字母C,如果完成某功能要应用一个数据类,则在交*处填上字母U。
70、非法耦合:一个模块与另一个模块内部发生联系,即一个模块中的某些内容在另一模块中以某种方式被引用,称为非法耦合。
71、以转换为中心的结构:如果待分解的模块是一个数据凝聚的模块,即内部包含若干顺序执行且对某些数据进行转换处理,称为以转换为中心的结构。这种模块可分解为输入、处理、输出三大部分。
72、数据库的物理结构设计:为一个确定的逻辑数据模型选择一个最适合应用要求的物理结构的过程,就叫做数据库的物理结构设计。
73、物理数据模型:数据库在物理设备上的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称为数据库的物理数据模型。
74、E-R图:描述概念数据模型的主要工具是E-R(实体一联系) 模型,或者叫做E-R图。
75、用户的视图:在数据库的概念结构设计中,用户的局部概念模式是全局概念模式的子集,叫做用户模式、外模式,它是从用户的观点看到的数据库,所以也叫做用户的视图。
76、程序设计:实际上是对象的设计。对象有自己的数据(属性) ,也包括作用于数据的操作(方法) 和对象的响应(事件)。
77、人机对话:也叫人机交互,是指在程序运行过程中,为了控制或校验目的,通过计算机显示屏幕,使人和计算机对话(交互)的操作。
78、数据源:报表数据的来源,可以是数据表、视图、查询或临时表。
79、布局:用来定义报表输出格式的文件。一般提供了列布局、行布局、一对多布局、多栏布局等。
80、处理过程设计:对控制结构图中,每一个模块内部的处理过程,进行具体的描述。
81、程序设计任务书:详细地描述这个处理逻辑可以使用“输入一加工一输出”(Inpu Process Output,IPO)图。IPO图将为编制程序提供指导,所以也叫做程序设计任务书。
82、系统设计说明书:又称为系统设计报告,是系统设计的最后成果,也是新系统的物理模型和系统实施的依据。
83、语法错误:因程序设计人员对程序设计语言的理解不够,或程序设计基本功不扎实造成的结果。
84、系统错误:由于计算机硬件、软件引起的错误。
85、逻辑错误:虽然不违反系统规则,但是却不合逻辑或不合题目语义的错误。
86、对象:一般来说,现实世界中可以独立存在的,能够被区分的一切实体(事物) 都是对象。
87、类:一组对象的属性和行为特征的抽象描述,或者说是具有共同属性、共同操作性质的对象的集合。
88、属性:对象外观及行为的特征。
89、事件:对象可以识别和响应的行为与操作。
90、方法:对象所具有的功能,因为一种功能必然是由一个过程来支持。
91、系统主控程序:简称为主程序,是用来设置应用系统的操作环境、控制和调用用户初始界面、启动事件循环的最高一级的程序。
92、项目管理器:开发及管理应用系统人员的工作平台。“项目”是相关文件、数据及对象的集合。
93、系统测试:保证系统质量的关键,对整个系统开发过程,包括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实施的最终审查。
94、系统错误:与外部接口错误、子程序调用错误、参数使用错误等。
95、信息中心:计算机化的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人——机系统,因此,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以后,就必须要由人和组织来管理,这个组织称之为信息中心。
96、信息中心:负责对企业的信息资源进行规划、配置、协调、控制和管理的机构。其管理的基本方式有集中式与分散式两种。
97、集中式:将所有信息资源的规划、配置、协调、控制和管理权全部集中于统一的信息中心,企业任何一个部门的信息资源需求都由信息中心负责提供。
98、安全性:应保护管理信息系统不受来自系统外部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的破坏,防止非法使用者对系统资源,特别是信息的非法使用而采取的安全和保密手段。
99、可*性控制:主要指防止来自系统内部的差错、故障而采取的保护措施。
100、人员及管理控制:主要指用户合法身份的确认和检验。
101、存取控制:通过用户鉴别,获得使用计算机权的用户,应根据预先定义好的用户权限进行存取,称为存取控制,是在共享资源条件下保证信息系统安全性的重要措施。
102、操作权限:一方面是用户的可操作对象,另一方面是用户可以进行的操作类型,即对系统资源的使用权,运行权,阅读权,修改权,清除权等。
103、数据加密:为防止数据在存储介质中被非法拷贝和在传输过程中被非法窃取,在系统中应对机密数据采取加密存储和加密传输等安全措施。
104、系统可*性:在运行中能抵御各种外界干扰、正常工作的能力。
105、系统的冗余设备:主要指中央处理器、内存储器,也可以包括外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等。


二、简答
1、管理的概念
(1)管理的目的是实现企业的目标
(2)管理是对组织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过程
(3)管理的实施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活动进行的。
2、管理信息的作用
(1)管理信息是重要的资源
(2)管理信息是决策的基础
(3)管理信息是实施管理控制的依据
(4)管理信息是系统内外联系的纽带
3、管理信息的特点
(1)原始数据来源的分散性
(2)信息资源的非消耗性
(3)信息量大
(4)信息处理方法的多样性
(5)信息的发生、加工、应用,在空间、时间上的不一致性。
4、以工业企业为例,其固定信息由哪些部分组成
(1)定额标准信息
(2)计划合同信息
(3)查询信息
5、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决策大致可以分为哪几类,各种管理类型的管理活动所要求的信息的有什么差别?
(1)战略规划
(2)管理控制
(3)日常业务管理
差别在于:
(1)信息范围不同
(2)信息源不同
(3)信息概括程度不同
(4)信息的时间性不同
(5)信息更新间隔期不同
(6)信息加工处理方法不同
(7)信息使用频率不同
6、计算机应用的发展阶段
(1)电子数据处理(Electronic Data Processing,EDP)
(2)数据的系统处理,狭义的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 阶段
(3)支持决策
7、管理信息系统MIS有以下特点:
(1)在企业管理中全面使用计算机
(2)应用数据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
(3)采用决策模型解决结构化的决策问题
8、决策支持系统DSS具有以下的特点。
(1)主要针对管理人员经常面临半结构化的决策问题
(2)系统主要应用数据和模型进行决策分析研究,需要模型库的支持。
(3)易于为非计算机专业人员以交互会话的方式来使用
(4)系统支持但不是代替高层管理者制定决策
9、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条件
(1)科学的管理基础
(2)领导的支持和参与:抓好规划、抓好决策、抓好落实。
(3)建立专业人员队伍和培训
10、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结构形式
(1)职能结构
(2)管理阶段结构
(3)层次(纵向综合)结构
(4)全面综合结构
11、ERP的特点
(1)实现面向供应链的信息集成
(2)采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
(3)结合企业业务流程重组
12、企业信息化主要体现哪些领域
(1)企业管理决策的网络化、智能化。
(2)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
(3)企业商务活动的电子化
13、企业进行改革和创新,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业务流程重组
(2)供应链管理
(3)虚拟企业
14、电子商务功能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1)网上广告宣传
(2)网上和贸易洽谈
(3)网上产品订购
(4)网上货币支付和电子银行
(5)服务传递
(6)意见征询
(7)交易活动管理
15、电子商务按照其服务对象的范围,可划分为哪几类
(1)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简称B-C模式)
(2)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简称B-B模式)
(3)企业内部的电子商务
16、电子商务的特点
(1)提供全球性商务服务
(2)高效、快捷
(3)加强客户关系管理
(4)提高服务质量
17、DBMS由哪些基本部分组成
(1)数据描述语言DDL(Data DescriPtion Language)
(2)数据操作语言DML(Data ManiPulation Language)
(3)其他管理和控制程序
18、数据库系统的特点
(1)数据结构化。
(2)数据共享。
(3)数据独立性。
(4)可控冗余度。
(5)统一的管理和控制。
19、关系模型的基本约束条件
(1)表格中每一数据项不可再分,是基本项。
(2)每一列数据有相同的类型,叫做属性。各列都有惟一的属性名和不同的属性值,列数可根据需要而设定。
(3)每列的顺序是任意的。
(4)每一行数据是一个实体诸多属性值的集合,叫做元组。一个表格中不允许有完全相同的行出现。
(5)各行顺序可以是任意的。
20、系统开发的任务
系统开发的任务就是根据企业管理的目标、内容、规模、性质等具体情况,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按照系统发展的规律,为企业建立起计算机化的信息系统。其中最核心的工作,就是开发出一套适合于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应用软件系统。
21、系统开发的特点
(1)复杂性高
(2)集体的创造性活动
(3)质量要求高
(4)产品是无形的
(5)历史短,不足。
22、系统分析阶段和系统设计阶段的任务
(1)在系统分析阶段,首先根据用户提出的建立新系统的要求,进行总体规划和可行性研究。系统可行性报告经领导批准后,要对原系统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彻底掌握原系统的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模型,编写系统分析报告。
(2)在系统设计阶段,根据系统分析确定的逻辑模型,确定新系统的物理模型。
23、生命周期法的主要优缺点
(1)生命周期法的主要优点是:
 1)强调系统的整体性、全局性。
 2)严格区分工作阶段
(2)生命周期法的主要缺点是:
 1)难以准确定义用户需求
 2)开发周期长,难以适应环境变化。
24、原型法的主要优点
(1)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2)用户参与积极性高
(3)开发周期短,使用灵活
25、系统开发的方式
(1)由本企业自行开发
(2)委托开发
(3)企业与软件公司合作开发
(4)购买应用软件产品
26、自行开发的主要优缺点
(1)自行开发的主要优点是:  
 1)用户的需求可以得到充分满足
 2)系统维护容易
 3)可锻炼本企业计算机开发应用的队伍
(2)自行开发的主要缺点是:
 1)系统开发周期一般较长
 2)难于摆脱本企业习惯的管理方式的影响,不易开发出一个高水平的管理信息系统。
 3)用于企业内部的开发费用高
27、系统开发领导小组的主要任务
制定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方针策略;指导项目小组的工作;批准项目计划;在开发过程中,根据客观发展情况进行决策,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控制开发进度。
28、系统规划的目的
(1)保证信息系统开发符合企业总的战略目标,使系统能真正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力工具。
(2)保证信息系统满足企业各部门对信息的需求
(3)为领导对系统开发决策提供依据
(4)明确系统开发的优先顺序
29、关键成功要素法(CSF)分析的步骤
(1)了解企业及信息系统的战略目标
(2)识别影响战略目标的所有成功要素
(3)确定关键要素
(4)识别性能指标和标准
30、系统规划的可行性研究的目的
明确原系统存在的问题、新系统的目标与范围,对系统的执行性规划进行审定和可行性分析,初步评价解决问题的几种设想和方案,对是否有必要建立一个新的管理信息系统而提出建议。
31、初步调查的内容
(1)企业和环境概况  
(2)信息处理状况 
(3)开展系统开发的资源情况 
(4)企业领导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对系统目标和范围的看法,对系统开发工作的态度。
32、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
(1)现行系统概况
(2)现行信息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主要信息需求。
(3)拟建系统的规划方案。
(4)经济可行性分析
(5)技术可行性分析
(6)系统运行的可行性分析
(7)结论
33、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结论
(1)可以立即开始开发工作
(2)需要推迟到某些条件具备后才能进行系统开发
(3)需要对目标进行某些修改后才能进行系统开发
(4)完全不可行,没有必要进行系统开发,终止工作。
34、系统分析报告的主要内容
(1)原系统的状况和问题
(2)新系统的目标
(3)新系统的逻辑设计
(4)有关新系统方案的比较
35、结构化设计的要点
(1)模块化
(2)由顶向下,逐步求精。
(3)上层模块分解为下层模块,有三种不同的结构形式,即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
36、模块独立性的优点
(1)系统容易开发
(2)系统可*性高
(3)系统容易维护
37、集成完整 E-R图时应当注意几点
(1)消除不必要的冗余实体、属性和联系。
(2)解决各分E-R图之间的冲突
(3)根据情况修改或重构E-R图
38、影响系统的安全性的因素
(1)自然灾害、偶然事件。
(2)软件的非法删改、复制和窃取,使系统的软件遭泄密和破坏。
(3)数据的非法篡改、盗用或破坏。
(4)硬件故障
39、系统安全性保护措施
(1)物理安全控制
(2)人员及管理控制
(3)存取控制
(4)数据加密
40、系统运行的管理制度  
(1)系统操作员操作制度  
(2)子系统操作员操作制度  
(3)计算机机房管理制度 
(4)文档管理制度  
(5)应用软件维护制度

三、选择
1、只有经过加工处理的数据,才能成为对管理决策有用的信息。
2、管理者管理的主要资源有:人力资源、原材料资源、机器资源(包括设备和能源) 、资金资源和信息资源五类。
3、如果信息不充分,决策就失去了根本的依据。
4、企业中物流是单向的、不可逆的,而信息流是双向的,即有信息反馈。
5、按信息稳定性分类,将信息分为固定信息和流动信息两类。
6、通常将信息稳定系数在0.85以上的信息划成为固定信息。
7、信息稳定系数=(信息项目总数-变动数)/信息项目总数
8、按决策层次分类,将管理信息分为战略信息、战术信息和业务信息。
9、管理信息处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的收集、存储、加工、传输和提供五个方面。
10、根据数据和信息的来源不同,可以把信息收集工作分为原始信息收集和二次信息收集两种。
11、从信息加工本身来看,可以分为数值运算和非数值处理两大类。
12、现代企业对信息处理的要求可归结为及时、准确、适用、经济四个方面。
13、系统中许多信息会在不同的管理工作中共享,因此,要求系统内的同一个信息应具有统一性(惟一性)。
14、信息不在于多,而贵在适用。
15、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适用性必须建立在经济性的基础上。
16、EDP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管理人员处理日常业务的工作效率,减轻工作负担,节省人力和降低工作费用。
17、一个专家系统ES有两个核心组成部分:一个是存放专门知识的知识库;另一个是利用知识库的知识实现问题求解的推理机。
18、企业领导必须亲自介入信息系统规划、决策、落实等系统开发的全过程。
19、按计算机的规模和性能,计算机可以分为六大类:巨型机,小巨型机,大型机、中型机,小型机,个人机,工作站。
20、目前计算机都是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等五个基本部分构成的。(冯·诺依曼体系结构)
21、I/O接口是输入输出接口,可以外接打印机,显示器,外存储器等各种输入输出外部设备。
22、随机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
22、软件一般可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类。
23、评价计算机性能的指标包括:字长,运算速度,内存容量,主频,存取周期,总线宽度。
24、总线是由数据总线DB、地址总线AB和控制总线CB三组线构成的。
25、媒体分为感觉媒体、表示媒体、显示媒体、存储媒体、传输媒体五类。
26、信号的带宽就是频带的宽度,其单位是赫兹(HZ) 。
27、数据交换技术包括:专线连接,电路交换和存储转发交换。
28、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包括:数据通信,资源共享,分布处理。
29、计算机网络从逻辑功能上可以分为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两大部分。
30、网络传输技术可以分为点对点式网络和广播式网络。
31、网络覆盖范围分为: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LAN),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WAN) 。
32、常见的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有:星型拓扑,环型拓扑, 总线型拓扑,树型拓扑。
33、在局域网中,计算机的相对地位有对等和客户机/服务器方式两种形式。
34、目前绝大多数局域网都采用客户机/服务器(client/server)网络模式。
35、因特网主要由通信线路、路由器、主机和信息资源等组成。
36、因特网的网络互联通信协议是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 协议。
37、数据库系统一般由数据库、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用户(最终用户、应用程序设计员和数据库管理员) 四个部分构成。
38、数据库模式主要分为物理结构和逻辑结构两个方面。
39、模式反映的是数据库的结构,一旦定义好基本上就不再变动;而实例反映的是数据库某个时刻的状态,数据库的数据是在不断更新变化的。
40、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中还提供了两个映像功能:一个是在物理结构与逻辑结构之间的映像(转换) 功能;另一个是在逻辑结构与用户结构之间的映像(转换) 功能。第一种映像使得数据库物理结构改变时逻辑结构不变,因而相应的程序也不变,这就是数据库的物理独立性;第二种映像使得逻辑结构改变时,用户结构不变,应用程序也不用改变,这就是数据和程序的逻辑独立性。
41、在数据库中数据模型是抽象的表示和处理现实世界中数据的工具。
42、数据模型分为两类,以人的观点模拟现实世界的模型叫做概念模型(或称信息模型) ,以计算机系统的观点模拟现实世界的模型叫做数据模型。
43、实体型之间的联系包括:一对一(1:1)、一对多(1:n)和多对多(m:n)三类。
44、数据模型分为逻辑数据模型和物理数据模型两类。
45、逻辑模型通常由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数据完整性约束三部分概念组成。
46、人们一般以数据结构的类型来命名数据模型,如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面向对象模型等。
47、层次模型以每个实体为结点,上层结点叫做父结点,下层结点叫做子结点。
48、关系模型要求关系必须是规范化的,即要求每个关系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其中最基本的一条就是,关系中每个分量必须是不可再分的基本项。
49、专门的关系运算主要有选择(筛选)、投影和连接三种。
50、Visual FoxPro6是一个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
51、一个表就是一个关系,它总是以文件的形式存放在计算机的外存储器中,文件的扩展名是DBF。
52、在VFP中一张二维表称为一个数据表,数据库也可作为一个文件存放在计算机外存储器中,其扩展名是DBC。
53、如果为一条语句命令增加注释,必须在注释内容前插入注释引导符:&&
54、系统开发是一项创造性活动,是创新。
55、按照系统论的一般原理,系统具有目的性,整体性,相关性,环境适应性等特征。
56、满足用户的要求是开发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57、强调系统的整体性,采用先确定逻辑模型,再设计物理模型的开发思路。
58、分析系统的相关性,根据分解-协调的原则由顶向下发展系统。
59、系统结构化分析和设计的方法,其要点是“自顶向下” 地开发系统,由整体到各组成部分,由表及里,由抽象到具体,逐步求精。
60、目前系统开发的主要方法为结构化生命周期法。
61、生命周期法将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划分为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三个阶段。
62、发展面向对象方法的目的是提高软件系统的可重用性,扩充性和可维护性,使软件系统向通用性方向发展。
63、数据表征了对象的状态,操作则是在外界激发下使数据的状态改变。
64、系统开发项目组成员由三类人员组成,即系统分析师、程序设计员和企业管理人员。
65、一个企业的信息系统规划可划分为战略性规划和执行性规划两大部分。
66、诺兰模型六个阶段是:初始阶段,普及阶段,控制阶段,集成阶段,数据管理阶段,成熟阶段。在第1阶段到第3阶段人们主要关注的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本身,在第4阶段到第6阶段人们关注的重点是信息资源的管理和有效应用。
67、信息系统规划的主要方法有:战略集合转移法,关键成功要素法,企业系统规划法。
68、人们借助关键成功要素法,可以对企业成功的重点因素进行辨识,确定企业的信息需求,了解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位置。
69、系统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应从经济方面、技术方面、系统运行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
70、系统生命周期第一阶段的工作是系统分析。
71、系统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对现行系统进行详细调查,以充分掌握现行系统全面和真实的情况,分析用户信息需求,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模型。
72、现状调查应“自顶向下”、由抽象到具体地进行,调查内容有企业组织结构和信息关联状况、系统业务流程、系统数据调查等几个方面。
73、现状调查的第一步,就是要了解企业组织结构的现状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并用组织结构图将它描绘出来。
74、企业管理的依据是企业内部和外部随时发生的生产经营活动的信息,这些信息是企业决策,控制,协调的基础。
75、为了准确地表达原系统的业务处理流程和便于以后各工作阶段能有效地研究和使用这些调查成果,一般采用业务流程图作为描述原系统业务的工具。
76、数据流用一根箭线表示,箭头指向数据流动的方向,箭尾连接数据产生的地方,它可以产生于或流向外部实体,处理功能,也可以产生于或流向数据存储。
77、用分层次的数据流程图来描述原系统,把系统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进行综合的逻辑描述。首先要划定系统的边界,然后逐步求精,逐层深入分析。
78、一般一个功能至多分解为10个下层功能。
79、扩展的数据流程图其绘制过程就是在原系统逻辑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扩展,形成计算机化的信息系统逻辑模型的过程。
80、最终确定的数据流程图,是新系统的综合逻辑描述,着重反映系统的全貌。
81、数据分析的任务,是将数据流程图中所出现的各组成部分的内容、特征用数据字典的形式做出明确的定义和说明。
82、数据字典的作用是对数据流程图中的各种成分,包括数据项、数据结构、数据流、数据存储、处理功能、外部项等的逻辑内容与特征予以详细说明。
83、数据字典中的条目有六种形式:数据项,数据结构,数据流,数据存储,处理功能,外部实体。
84、从逻辑上进行分析,处理功能可归纳为三类,即数据的输入和输出处理、算术运算、逻辑判断。常采用决策树、决策表及结构化语言等作为描述功能分析的工具。
85、用结构化语言任何处理逻辑都可以表达为顺序、选择判断、循环三种结构。
86、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目的是根据已批准的系统分析报告,考虑实际的技术,经济和运行环境等条件,确定新系统的物理实施方案。
87、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活动有:系统总体设计,系统详细设计,编写系统设计报告。
88、系统总体结构设计的任务,是根据系统分析的逻辑模型设计应用软件系统的物理结构。
89、系统物理模型必须符合逻辑模型,能够完成逻辑模型所规定的信息处理功能,这是物理设计的基本要求。
90、系统应具有可修改性,即易读,易于进行查错、改错、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和用户的要求进行各种改变和改进。系统是否具有可修改性,对于系统开发和维护影响极大。
91、在系统生命周期中各阶段的应用软件费用及人力投入大体分布如下:系统开发:20%,系统维护:80% 。
92、在机构化总体结构设计中,整个应用软件系统由多个功能模块组成,通过合理的划分和组织模块,正确处理模块之间与模块内部的联系,达到使整个系统有良好的可用性,可读性,可修改性,易于调试和维护的目的。
93、系统是否具有可修改性与其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
94、必须设计一种合理的物理结构,将波动效应降低到最低限度,才能提高系统的可修改性。
95、1974年美国的w.stenvens等首先提出了“结构化设计”的构想。
96、具体操作由下层模块去完成,上层模块主要起到判断,控制和传递信息的功能。
97、模块分解的规则是:模块独立性,模块凝聚,模块耦合。
98、模块独立程度可以由两个定性指标衡量,即:为保证模块相对独立,应使模块内部自身联系紧密,而模块外部相互之间的信息联系要尽可能减少,这是设计物理模型的两项重要原则。
99、要衡量模块自身联系是否紧密、与外部的联系是否合理,需引入模块凝聚、模块耦合的概念。
100、模块凝聚是用以衡量一个模块内部自身功能的内在联系是否紧密的指标,也是衡量模块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准。
101、模块按凝聚程度的高低可分为五级:偶然凝聚,逻辑凝聚,时间凝聚,数据凝聚,功能凝聚。
102、模块间的信息联系方式,称为模块的耦合,它是衡量模块间结构性能的重要指标。
103、耦合有三种类型:数据耦合,控制耦合,非法耦合。
104、绘制控制结构图的依据是数据流程图。绘制控制结构图,首先是将上层数据流程图映射为上层控制结构图,由顶层数据流程图开始,逐级下推。
105、低层次模块结构的分解采用以下两种不同的方式:以转换为中心结构的分解,以业务为中心结构的分解。
106、数据库设计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合适的数据模型。
107、数据库设计可以分为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和物理结构设计三个阶段。
108、E-R图主要是由实体、属性和联系三个要素构成的。
109、逻辑结构设计的任务,就是把概念结构设计阶段建立的基本E-R图,按选定的管理系统软件支持的数据模型 ,转换成相应的逻辑模型。
110、E-R图向关系模型的转换是要解决如何将实体和实体间的联系转换为关系。这种转换的原则是:一个实体转换为一个关系,一个联系也转换为一个关系。
111、数据库设计的最后阶段是确定数据库在物理设备上的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也就是设计数据库的物理数据模型。
112、数据库逻辑数据模型的一个关系对应了VFP软件中的一个表,关系的属性对应了表的字段,关系框架对应了表结构,关系元组对应了表记录。
113、设计数据表需要确定数据表名称,所含字段名称、类型、宽度以及应当建立的索引字段等。
114、NULL的含义是空值。
115、文件有两种打开方式,“以只读方式打开” 的文件是不能编辑修改的。因为不需要“共享”数据,我们选择用“独占” 方式打开文件。
116、一个数据库是由数据库文件(.DBC)、数据库备注文件(.DCT) 和数据库索引文件(.DCX) 三类文件组成的。
117、关闭数据库命令格式:CLOSE DATABASE [ALL] 忽略[ALL]的命令只关闭当前数据库文件,增加选项后的命令,可以同时关闭所有打开的数据库文件。
118、为了加快数据的检索、显示、查询和打印速度,需要对文件中的记录顺序进行重组。实现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叫做排序;另一种叫做索引。
119、在VFP系统中主要使用结构复合索引文件,它的扩展名是.CDX。其中每个索引都有一个索引标记(Tag),能够确定一种逻辑排列顺序。
120、VFP系统提供了四种不同的索引关键字的类型,它们分别是主索引、候选索引、普通索引和惟一索引。
121、确定当前主索引的命令格式:SET ORDER TO [TAG] <索引标识> [ASCENDING / DESCEDING]
122、数据库的基本功能就是要组织和管理其中包含的数据表及视图。
123、数据表之间的联系也可以分为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三类。
124、在VFP中,表间的联系有“永久性关联” 和“临时性关联”两种。
125、在 VFP中,视图是数据库的一个部分,分为本地视图和远程视图两类。
126、视图也以文件的形式保存在存储器中,文件扩展名为.VUE。
127、代码设计的原则是:惟一性,简单性,易识别性,可扩充性,合理性,规范性。
128、代码的类型包括:顺序码,重复码,成组码,表意码,专用码,组合码。
129、管理信息系统中常见的代码有部门代码、人员代码、物资代码、设备代码、产品代码、会计科目代码等。
130、人员代码一般有两种编码方法:一种是用简单的顺序码,代码位数可以根据企业职工人数决定;另一种是使用组合码,因为这样便于分类、汇总。
131、现在使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以对象为中心,将数据和程序捆绑在一起,封装在对象之中,淡化了解决问题的过程程序。
132、在Windows平台上,这种对话的界面主要有三种形式即菜单方式、工具栏方式、对话框方式。
133、下拉菜单一般作为应用系统的主菜单,创建菜单的过程可以分成规划与设计、创建、确定任务、生成和运行测试五步。
134、在创建菜单项时,如果希望用热键的方式操作,那么在描述菜单项名称时,可以在名称后面输入:\<+字母
135、如果在下拉菜单窗口中用字符串“\_”代替“菜单名称”内容,则子菜单窗口中增加了一条横线。
136、创建的菜单格式文件包含“菜单文件”(.MNX)和“菜单备注”(.MNT)两个文件。
137、下拉菜单运行命令格式:DO <菜单文件名.MPR> 在运行菜单的命令中,必须给定菜单文件的扩展名,否则将自动查找执行同名的.PRG程序文件。
138、要创建用户自定义工具栏必须先建立用户子类。
139、因为自定义工具栏本质上也是一个表单,所以必须有表单集的支持。
140、信息的输入包括:数据的采集和数据的录入两个部分。
141、数据信息的输入可以分为批处理和联机处理两种类型。
142、信息输入的原则包括:源点输入,统一输入,数据简洁,用户界面友好。
143、输入数据的校验包括静态校验,重复校验,界限校验,逻辑校验,平衡校验,匹配校验,存在校验。
144、报表输出是最常见、最基本的输出形式。
145、报表对象包括两个基本组成部分即数据源和布局。
146、报表布局(格式)文件的扩展名是.FRX。
147、建立布局文件方法有:用向导,用快速报表,用手工操作三种。
148、报表的输出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屏幕上显示,又称为预览,另一种是在打印机中打印,又称为硬拷贝。
149、报表输出命令格式:REPORT FORM <报表布局文件名> [范围]
150、IPO图的主体是处理过程描述,描述处理过程的工具,可以是图形、表格和伪码。
151、程序设计的任务,就是根据系统设计说明书中关于模块的详细描述和处理过程的描述,选择合适的计算机语言来编制程序的工作。
152、程序设计的质量要求过去强调程序的正确性、高效率和短小精悍,以适应设备资源有限的计算机系统;现在则更加强调程序的正确性、可维护性、可*性和可理解性。
153、程序应该具有较强的容错能力。
154、“结构化程序设计”的方法。其基本原则是自顶而下、逐步求精。结构化程序方法提出了顺序、选择和循环三种基本程序结构,任何一个程序都可以用这三种结构装配起来。
155、判断选择结构包括:简单判断选择,多分支结构,循环结构。
156、选项[LOOP]语句可以使程序无条件的跳回DO WHILE语句重新判断<条件>。
157、选项[EXIT]语句可以使程序无条件的跳出循环体,接着执行ENDDO后面的语句。
158、在循环结构中还可以包含循环机构,这就是循环嵌套,系统允许嵌套384层。
159、总结程序中出现的错误,一般可分为语法错误、系统错误和逻辑错误三类。
160、调试器的构成包括:跟踪窗口,监视窗口,局部窗口,调用堆栈窗口,调试输出窗口。
161、VFP系统提供了29个基本的类,分为容器类和控件类两种。
162、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是封装性和可扩展性。
163、用户可以通过基类派生出对象及子类,也可以利用子类派生出对象或子类,子类继承了父类的属性,事件和方法。
164、建立完整的以数据库为核心的计算机应用系统,是系统实施阶段的最终目的。
165、一个完整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应当具有以下模块:主程序、系统菜单、系统登录界面、数据库、数据输入界面、数据输出界面、数据维护功能、数据检索功能、帮助功能和项目文件。
166、项目文件是扩展名为.PJX(及备注文件.PJT)的文件。
167、主文件是应用程序系统的起点,运行系统时总是从这里开始。项目管理器把最先添加的文件默认为主文件。
168、应用程序文件(.APP)还必须在VFP环境中才能运行,而可执行文件(.EXE)则可以脱离VFP系统,直接单独运行。
169、系统测试的对象是整个应用软件系统。由于“程序+文档=软件”,所以系统测试的对象包括需求分析、系统总体设计、详细设计各阶段的文档以及源程序。
170、应用软件系统测试的目的是努力发现软件中的错误,并改正错误。
171、系统测试的方法包括:黑盒法(功能测试)和白盒法(结构测试)。
172、系统测试过程可分为四个步骤:单元测试(模块分调), 子系统测试(模块联调),系统测试,验收测试。
173、模块与程序的调试,主要采用白盒法,而在子系统测试、系统测试过程中主要采用黑盒法。
174、系统切换的方式有:直接切换,平行切换,试点后直接切换,逐步切换。
175、直接切换方式节省人员和设备费用,但风险大,很有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
176、平行切换的优点是可以进行两系统的对比,发现和改正新系统的问题,风险小,安全可*,缺点是耗费人力和设备。
177、信息中心的地位可分为四种情况:电子数据处理阶段,管理信息系统阶段,ERP系统阶段,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阶段。
178、企业引入ERP系统以后,一般需要由一名副总裁专门负责信息中心的管理工作,即信息技术经理或信息主管(Chieflnformation Officer,CIO) 。
179、信息系统开发活动、开发人员、数据存储都采取分散的形式。
180、信息中心的组成包括:系统开发组,系统维护组,计算机运行组,数据库管理组,网络组。
181、在一些大型企业中,程序设计员还可以按照工作性质分为系统程序员,应用程序员,维护程序员。
182、数据库管理员是对数据库存取权限最高的人,负责整个企业数据库的建立,运行安全和维护工作。
183、企业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建成之后,企业所有的重要信息资源都存储于计算机的外存设备中,因此,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可*性就成为企业至关重要的问题。
184、信息存储介质的安全,也是物理安全控制的重要内容。
185、存取控制的基本方法是对用户授权,即授予特定用户一定的操作权限。
186、数据加密由加密(编码)和解密(解码)两部分组成。
187、保证系统可*性的主要措施有:设备冗余技术,负荷分布技术,系统重新组合技术。
188、系统评价主要由目标与功能评价、性能评价及经济效果评价等方面组成。
189、性能评价着重评价系统的技术性能,包括系统的稳定性、可*性、安全性、响应时间、容错性、使用效率等。
190、评价信息系统应用的经济效果,应从直接经济效果和间接经济效果两方面来分析。
191、系统维护的内容包括:应用软件维护,数据维护,代码维护,硬件设备维护。
192、应用软件系统维护的类型包括:完善性的维护,适应性维护,纠错性维护,预防性维护。
193、数据库维护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数据库安全性控制;数据库的正确性 保护、转储与恢复;数据库的重组织与重构造。

本文标签:宁夏自考 工学类 2004年10月“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串讲资料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nxzk.nx.cn

本文地址:http://www.nxzk.nx.cn/gxl662/3649.html


关注宁夏自考网微信公众号

《宁夏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